回想 • 迴響
2020年我在南科館實習心得:活用所學的夏天
前言
位於臺南科學園區的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以下簡稱考古館)典藏了來自南科及周邊地區各地的出土文物,迄今所挖掘出的考古遺址多達82處,所埋存之最早的史前文化距今約有5,000年左右,其單位出土文物編碼已達800萬至1000萬件乃至以上,是目前臺灣遺址密度分布最高、文化層序最完整、且挖掘面積最大的地區,為臺灣南部地區史前文化之保存樹立一良好基礎。2020年暑假,期望於實習中得以結合藝術史學系所學之理論知識,此外也包含個人因素,因而就近選擇考古館典藏部門實習。期望藉由此次實習深入瞭解藝術史學、博物館學與考古學之間的相互應用,以及結合各領域協和運作之重要性。
南科考古——藏在科學園區的考古型博物館
於七月初進入考古館實習,指導員即給予我們兩種學習工作選項,分別有人骨整飭及文物整飭,而我所選擇的是「文物整飭組」。實習期間,我們接觸到的工作事務非常多元,例如為石器、瓷碗、錢幣等文物製作相符合的無酸紙盒;巡視庫房並記錄各庫房的溫濕度及蟲盒;為國母山遺址C級文物進行除霉、換袋;當一批文物整飭包裝完畢後即進行歸庫等事務。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即為無酸紙盒的製作,製作之前必須要對文物進行各部位尺寸的測量及計算,以避免計算錯誤而浪費材料。另外不只是將紙盒製作完成即可,我們也必須考量到文物進入紙盒進行存放時所需要製作避免文物晃動的「固定泡棉」、避免文物表面遭受磨損的「瓦拉」等部件的重要性,從測量、計算、切割到製作完成一文物保存盒,雖然皆需花費不少的時間,但每完成一個無酸紙盒皆能帶來無上的成就感。經過以上種種歷練,使我對於博物館內關於典藏部門之運作具有實際且更為完整的認識與學習。
實務學習——「考古.工具.人」特展
在整整兩個月的實習中,除了接觸上述文物整飭相關的事務外(典藏管理),最為特別的經驗便是作為當時考古館內新一期特展「考古.工具.人」固定的顧展人員。此次特展的主題與考古、考古工作者及其所使用的工具等息息相關,而考古館做為南部地區以考古為主的博物館,藉由此次特展中,寓教於樂的展示手法及體驗活動等,帶給觀眾除了豐富的知識理論,也可實際接觸考古過程中所會使用到的工具,讓觀眾更有身臨其境的體驗。
由於特展策展人希望可以讓整個展場空間隨時保有最適宜的觀展環境,且由於展場內有許多可讓觀眾體驗的教具設置,為使教具的使用壽命延長以及避免觀眾不清楚應如何使用教具進行體驗,因此展場內更需顧展人員可隨時督促並指引觀眾。藉由這兩個月不定時的顧展經驗,讓我有機會可以體驗到在博物館內第一線與觀眾互動,期間也為觀眾講解如何使用教具、提醒觀眾應注意之事項等等。過程中逐步訓練自己的口語能力以及隨機應變的反應力,真的很感謝策展人及指導員給予我們這樣難得的機會,得以接觸並學習到其他部門的工作事務,更加豐富了此次的實習經驗。
實習趣聞
在整個實習的過程中,其實經常發生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小故事。但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在「考古.工具.人」特展開幕式的那天,當時我們實習生可以說是除了特邀嘉賓之外,第一批進入特展觀展的「觀眾」。當我們正在進行展場內關於考古工具測量的體驗活動時,大家都非常專注在了解「真弧」的使用方式,但其實在那一個瞬間,我們被「拍攝」了,而在我們發現自己「上新聞」時已經是隔天了,在當下我們真的完全沒有任何的感覺。所以當發現到竟然就這樣突然曝光在網路上時(網路新聞),內心是既震驚又興奮,想當初我還特地將這件事分享給我家人,這件事真的太令人印象深刻了。
結語
透過此次實習得以將系上所學之藝術史學、博物館學、考古學等相關知識化為實際操作、活用所學,並且實際接觸從遺址所出土之文物,更深入了解該領域所具備的專業考古知識,以及習得如何系統性完成典藏管理相關工作事務之程序作業。
最後,非常感謝在此期間帶領我們的指導員,以及為我們引導解憂的各部門的哥哥姐姐們,沒有你們的引領及協助,此次實習將難有如此圓滿豐富的成果。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生,2020年南科考古館實習生)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國際頻道
-
博物館頻道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