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頻道
「繁花似錦 人情之美─東亞織品展」佈展側記
本館與佛陀紀念館合作辦理的交流展,於110年1月9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開幕。展覽主軸以女性傳統的指尖藝術織繡為發想,將本館收藏多年且多半從未公開展示的文物,結合佛陀紀念館的東亞族群服飾物件,以五個展示軸線共同展出。同時為了配合女性服飾所反映的裝飾品,本館同時也精選繁複華麗的中國苗族銀飾,搭配本次展覽。
從博物館策展理念與合辦者的角度發想,我們想要傳達的是以前東亞區域女性製作物件時蘊含的內在情感,並如何透過圖騰、紋飾表達對使用者的祝福。同時,本展覽在佛陀紀念館的開春特展別具祥福意義,希望觀眾除了觀賞與沉浸在展覽中,也同樣有藝術療癒的體驗。將近50多件的文物陳列,件件都是精品,所搭配的裝置藝術,皆與展品相互呼應。
在這檔展覽中,我們分為兩個展示主軸來進行。第一軸線展示文物在工藝的可分類,五個單元分別從女性的編織歷史到各種技藝,依展出文物的技術可劃分為蠟染、刺繡,特殊物件背兒帶則為獨特展區。
第二展示軸線是本館公共藝術作品。因本館目前正進行建築改造中,事前已先卸下相關公共藝術品,從中精選尤瑪達陸〈展開夢想的翅膀〉以及拉黑子的木雕創作共同展示。同時,為此展示在前期製作過程,我們也特別製作三件以本展示文物為發想的裝置藝術,這三件作品無論在投注的人力與時間上,完整展現本館同仁齊心合力的成果。
在綜合型地域展示的背景下,區域特色與文化多樣性的知識對觀眾而言,是很難消化的龐大體系,為呼應展題的豐美織品,我們將整體脈絡放在以女性思維來看物件製作的過程。位於高雄佛光山的佛陀紀念館,無論在荷蘭時期或在清朝期間,都是平埔族群生活的地域,為了彰顯在地文化性,特別展出本館珍藏大武壠族女性製作的劍帶以及繡樣,讓觀眾了解過往在這塊土地上平埔族群女性卓越的織繡技藝。
在這個展覽中,我們透過捻線的陶紡輪,以及用紡機概念呈現的展示家具,對應中國苗族的織布機,期望觀眾可以了解最基本的紡織過程。入口處尤瑪達陸的公共藝術作品,原料便是採用最天然的苧麻抽絲,此凝聚諸多女性族人眾志成城的大型裝置,傳達編織的繁複過程。
回溯女性編織的歷史,以技法為開展,女性投注在織繡的技藝,分別有以織布機為主的織錦、女性手工呈現的各式刺繡、以及針對胚布上的染浸技巧,這些都是以技藝彰顯在作品織紋與圖騰的概念。在初步理解這些多樣性的織紋後,察覺其實很難以單一裝置去呈現,因此最後統一的概念是以光影的不同裝置,無論是投影或反射的效果,讓觀眾透過光影沉浸在環境中,同時可以讓觀眾拍照上傳至社群網站分享,增加展覽曝光率。
除了投影機投射之外,我們將這次展出文物的重點圖騰重新描繪,透過壓克力板輸出組合成圓柱體,輔以投射燈直射將紋飾投影在地面上,將展廳布展空間,透過光雕增加其量體。由於佛陀紀念館在春節期間,園區各處也布置了大型花燈,因此本館也以此概念為發想,製作類似花燈的光雕柱體,吸引觀眾趨光向前。此外,本館在這次有許多織品礙於光照尺度關係,因此我們也以放大重製懸吊的概念,提供觀眾了解這些繁瑣織紋的細膩程度。
本館這次展出5件背兒帶,其繁複織繡與圖騰最具溫馨意涵。透過苗族傳統神話「蝴蝶媽媽」的發想,將裝置作品與文物意涵連結,利用雷射雕刻製作百來隻透明蝴蝶,並以西班牙彩繪玻璃顏料,顯現玻璃的透澈性。玻璃的溫潤,將原100隻蝴蝶反射成倍數概念,從虛幻中紛飛出,最後落在一件以蝴蝶為刺繡的織品中,總述背兒帶要傳達的母愛。無論是色光間的反射或是陰影照射於地面,都可以看到許多蝴蝶紛飛,透過這樣的展示,更能提高專注欣賞文物的可能性。
最後一個展示單元,是本館從未展出的苗族銀飾品。這些做工繁複的銀飾,無論在質與量中皆屬本館一時之選,為了搭配這樣的主題銀浪陣陣、光波粼粼,我們有了一個對應的裝置藝術,從發想開始到製作完成大約花了100個小時的縫製過程,將玻璃裁成三角形縫製在布面上。運往佛陀館展出時,原定想要以機械裝置做出韻律流動的概念,但考量這一部分的機械成本過高,後來轉以原有的波浪形壓克力板黏合,利用動態織紋影片透射在將近5000片的玻璃,反射在展廳上方及兩側牆面,隨著顏色不時變換,切合此展單元概念。
展覽結尾,我們轉換想法以概念來說明單元主標,期望此區做為公眾集合的創作,邀請觀眾自行選擇一張色紙,摺出最具祝福的紙鶴作品留存。展期結束前,觀眾集體創作的紙鶴會做為展示的一部分,期望在疫情嚴峻的當下,留下一個集結眾人祝福紀錄。這檔展覽從2021年1月9日至2月21日於佛陀紀念館第三展覽廳展出,為期將近一個半月,期望各界有興趣的觀眾在過年期間到佛館走春欣賞。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繁花似錦 人情之美─東亞織品展」策展人)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