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 • 話語
Covid-19傳染風險下博物館擬定公眾開放策略(上)
2020年,全球陷入了經濟潰堤與國界交通大封鎖的危機,同時造成全球生活步調停滯與國際交通運輸中斷。在Covid-19疫情衝擊之下,截至7月31日資料顯示,已有超過千萬人(1720萬)確診,其中67萬1000人死亡,由於患者從感染到死亡,因公共傳染之風險,導致臨終前無法與至親道別便離開這個世界,令人唏噓的情形在各地發生。而依照目前狀況,疫苗的研發仍舊緩慢,但全球疫情仍舊嚴重,不得不慎防與對此風險有所評估。
臺灣在17年前曾面臨SARS的嚴重衝擊,因此公衛防疫的超前佈署降低新冠病毒在臺肆虐的可能。現今疫情的影響,恐造成全世界經濟蕭條,國際政治局勢緊張。雖然臺灣生活供需自給率無虞,民生需求並不匱乏,但文化產業同樣受到波及。
以民生消費的優先順序來看,文化娛樂永遠置於民生基礎最後的選擇,同時商業行為的習慣改變,也影響文化娛樂的產業發展。而博物館在民生消費優先選擇下,也失去了觀眾群的學習場所。雖然臺灣現況安全指數超過國外,卻也無法保證意外災禍的降臨,目前臺灣公私立博物館對於這樣的傳染風險所應對的公衛管理與傳染疫情,採取正面與積極的防疫倡導教育與消毒,大型活動的舉辦也因疫情停止辦理,因此許多公立場所在面臨近期的正常營運,也必須重新調整如何納入安全風險的營運考量。
以民生消費的優先順序來看,文化娛樂永遠置於民生基礎最後的選擇,同時商業行為的習慣改變,也影響文化娛樂的產業發展。而博物館在民生消費優先選擇下,也失去了觀眾群的學習場所。雖然臺灣現況安全指數超過國外,卻也無法保證意外災禍的降臨,目前臺灣公私立博物館對於這樣的傳染風險所應對的公衛管理與傳染疫情,採取正面與積極的防疫倡導教育與消毒,大型活動的舉辦也因疫情停止辦理,因此許多公立場所在面臨近期的正常營運,也必須重新調整如何納入安全風險的營運考量。
國外許多博物館因應疫情嚴重而暫時關閉,大型展演與特展文物的國際借貸也因此被迫延期與暫停。雖然,國內公立博物館在年度預算編列不致影響主體的營運,多數活動的臨時中止辦理雖影響收入,但整體資金運用仍可維持原有人事與維護的成本支出。但多數民營的博物館,可能無相對資金的注入,隨時陷入臨時人員裁員的危機中。
在國外疫情嚴重的國家,博物館營運正面臨全球性的危機,因此無論是ICOM、AAM博物館聯盟也針對Covid-19疫情提供許多重啟正常營運的建議指導方針,提供博物館應儘速提出對各館量身定制的解決方案,因應事故發生可迅速處理一系列衍生對策,並以尋求公共衛生與公共服務兩者平衡的途徑為原則。
預防重於治療的危機管理
現今博物館營運中,病毒傳染肆虐的高風險,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情節,因此如何結合科技系統支撐的公共衛生機制,不再是泛論。大數據與AI智慧的分析,是預防大型傳染疾病風險的預防機制之一,這些數據透過公衛部門嚴格掌握分析並即時透過公共媒體傳遞訊息。臺灣一直是一個科技與資訊透明的社會,緊急的公衛資訊,必須具公信力的傳播機制進行緊急情報播送。
此外,由於臺灣完整的健保體系,所有來自醫療衛生後端資料,可將民眾於醫療機構門診所得到資訊,完整統計出傳染病的分析量表與發生區域的判別。但是面對突如其來的非典型病毒,上述資料庫已屬於後端的分析結果。因此,為何國際間公衛資訊的透明與公開是必須的,邊境的防疫工作若國際間即時合作資訊不足,造成外來客流動無法掌控便會猶如一顆未爆彈,因此邊境防守得宜,可阻斷一切外來傳染病毒的可能,降低民眾暴露在危險中。
而對於境內的公共場所,也必須以這樣的機制進行,對於博物館或展演中心而言,公共服務與公共衛生乃是建立在公民良好素質的公共支持中。如果國家機制對於全民健康風險管理的資訊未能正確與公開,即便民眾進入公共場所,對於感控相關管理機制,也就不會有積極的配合度。因此,對於目前類似的疫情,第一步須建立對公民健康的防護,已經不再是治療,而是前期預防保護的風險管理教育。同時,公民對於公共衛生的信賴,也是國家在重建對於下一次大流行的前置準備。
當疫情成為常態,未來博物館的因應之道
未來非預警性的疫情如果成為生活常態時,博物館應以審視觀眾與工作人員的安全和健康為首要考量。在感控和疫情發生期間,博物館機構如何因應全體合作以度過困難時期,機構提出策略性的群聚感染的預防與心理治療計畫,乃是博物館在建立防疫策略中首要重視的問題。
一、評估與改善有效的溝通策略
首先須適時傾聽公共服務員工的心聲。位居第一線的員工,對於直接與訪客進行接觸,在身心壓力下,都可能產生較大的壓力,因此,如何擬定防護措施與安心策略,以提供第一線公服員工在健康、安全和工作(例如資源、工具、材料等)方面的需求,適時避免暴露在危險環境中的執行。
面對都會區的博物館機構,大眾交通在疫情期間人潮的疏散如影響員工通勤,可考量因應狀況調整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對於部分員工特殊的通勤需求,可能調整現場執勤的時間。如果部分工作同仁無法在新條件下繼續工作,應合乎情理與員工討論重新分配工作或改善對博物館有用的創新性任務的策略,甚至考慮在工作時間允許志願者工作。而同仁都有責任考慮到在周圍的人可能有特定的需求,在工作時間內指定時間和空間(例如線上會議、採用其他通訊軟體聯絡),以便團隊適應情況,相互交談和相互支持,同時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一、評估與改善有效的溝通策略
首先須適時傾聽公共服務員工的心聲。位居第一線的員工,對於直接與訪客進行接觸,在身心壓力下,都可能產生較大的壓力,因此,如何擬定防護措施與安心策略,以提供第一線公服員工在健康、安全和工作(例如資源、工具、材料等)方面的需求,適時避免暴露在危險環境中的執行。
面對都會區的博物館機構,大眾交通在疫情期間人潮的疏散如影響員工通勤,可考量因應狀況調整員工的上下班時間,對於部分員工特殊的通勤需求,可能調整現場執勤的時間。如果部分工作同仁無法在新條件下繼續工作,應合乎情理與員工討論重新分配工作或改善對博物館有用的創新性任務的策略,甚至考慮在工作時間允許志願者工作。而同仁都有責任考慮到在周圍的人可能有特定的需求,在工作時間內指定時間和空間(例如線上會議、採用其他通訊軟體聯絡),以便團隊適應情況,相互交談和相互支持,同時共同探索解決方案。
二、有效運用媒體進行公共衛生的有效宣導
博物館是一處為公共服務的場所,如何傳遞正確與有效的訊息為公眾所認知,必須獲得觀眾支持。舉例來說,以現今疫情持續來說,政府部門積極提供正確防疫觀念,同時遏止流言散播,其目的在於全民健康福祉的維持,因此超前佈署以降低疫情。博物館應如何積極回應在公權力的行使與配合,某種程度不僅保護民眾安全,同時也是在保護自身機構文物風險與員工安危。
三、透過數位平台改變銷售的機制
透過線上購票與即時資訊提供觀眾進館相關須知,觀眾可在自宅線上預售票券機制,降低觀眾現場購票排隊的時間與交叉感染接觸的可能性。對於觀眾而言,如何即時收到博物館定期與即時的資訊發佈,乃是博物館在疫情期間更應透過社群網站或官網即時處理,提供觀眾明確而有效率的解答。透過觀眾自行線上交易的購票系統,建立預訂系統可提供部分折扣,以吸引使用率;同時提供相關作業環境,以利觀眾可在博物館入口處掃描數位票券。
然而,向服務員當面購票的情況還是不可避免的,在博物館售票櫃台,如何優雅地與觀眾互動又不致失禮,透過加裝玻璃以阻隔雙方因飛沫感染的可能性,也是改善購票環境的做法。
四、擬訂觀眾到訪前置計畫與最大室內容量
當疫情可能發生時,博物館從各項前置計畫與資訊傳播並行,最主要的目的在營運期,透過有效的訊息傳遞,提供意圖進館的觀眾人流管控概念,允許進入博物館的最大人流容量。並將此情況告知公眾,包含各展覽室的最大參觀人數(建議將每平方米最大參觀人數設置為每位參觀者之間的安全距離為1.5 m),確定觀眾平均訪問時間以建立時隙。
因此館方應建立起展示館與公共服務空間的最小與最大容許觀眾駐留的空間面積,以有效的社交距離,避免疫情的傳播。展廳可依出、入口的獨立性,進行單向導覽的概念,並評估觀眾參觀的時間間隔,以計算觀眾駐留與空間流動的可容許人數;一旦人數超過,進行事前警示,維持觀眾在公共場域的社交距離(未完待續)。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助理研究員)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回想 • 迴響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