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話題 • 話語

《風暴之子》從海境部落的故事中找尋卑南文化人

文/葛葉.插畫/nofi

《風暴之子》是一本以卑南遺址為發想的奇幻小說,故事情節雖然虛構,但所取用的材料卻非常真實,這對於我而言是一次非常有趣卻也極為困難的挑戰,因為卑南遺址的時代背景是五千兩百年前至兩千三百年前,沒有留下任何文字紀錄,僅存巨大的石柱與數以千計的石板棺,以及作工精美的玉器供後人遙想。

《風暴之子:失落的臺灣古文明》封面

《風暴之子:失落的臺灣古文明》封面。

去臺東取材的時候,我親身走了一趟卑南遺址的所在地——臺東火車站、史前文化博物館、遺址公園、都蘭山、卑南大溪、利吉惡地……

這些景觀與地貌慢慢形塑出我心中的「海境部落」。

《風暴之子》講述的故事發生在遠古時代,在一開始向史前文化博物館提出大綱時,就確定了主軸會是一個卑南文化人部落對抗天災的奇幻故事。

這個主軸看似簡單,但實際寫起來卻備感艱辛,如何在奇幻故事中呈現卑南文化人的生活是一大難題,再加上搜集到的資料指出,卑南遺址是臺灣目前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卑南文化人所居住的地區,是一塊非常富饒的土地,獵物充足,甚至利用合適的自然環境資源大量種植稻米。

這樣的一塊寶地,究竟會發生什麼足以威脅到部落存亡的天災呢?

奇幻小說的魅力在於「虛構」與「真實」的結合,我們可以從《陰陽師》中的魑魅魍魎一窺平安時代的人心,也能在《冰與火之歌》裡看見中古世紀玫瑰戰爭的血腥鬥爭。

反覆思考後,我再次提交了大綱。

我將天災,也就是故事中的旱災擬人化。

「朽屍」就此誕生。

朽屍居住在死亡谷,死亡谷因為詛咒而寸草不生。之所以這樣設定,是因為在卑南遺址附近,有一處特殊地貌——利吉惡地,也就是類似月世界的荒涼景觀。

而形成朽屍的先民與對抗它們的海境人,我則是偷偷帶入了長濱文化人與卑南文化人的相對關係。

瓦利和小黛小心翼翼不被朽屍發現

瓦利和小黛小心翼翼不被朽屍發現。

要打倒朽屍非常簡單,下一場雨就行了,但對於史前部落來說,面對旱災時,等待那一場遲遲不下的雨可是十分煎熬。

殺死朽屍的另一種方法,則是使用玉器。在史前時代,花蓮出產的玉曾經被大量使用與流通,遍及全臺灣,甚至遠至菲律賓、越南與泰國。

卑南遺址出土了許多精美玉器,大多是裝飾品與陪葬品,由此可知玉器的使用和史前卑南文化人的社會行為、儀禮或信仰息息相關。

要對抗朽屍這樣的天災,除了雨水,就只有信仰了。

信仰支撐著史前人的靈魂,幫助他們度過災厄。

故事中出現了好幾種玉器,像是作為武器的玉矛和玉錛,以及一開始用來連繫人物關係的玉管,還有祭司頭上戴著的玉鈴。雖然我很想在故事中詳述這些玉器的製作,但時至今日,其實我們仍然無法確定當時製作這些精美玉管和玉鈴的高超技術究竟為何種樣貌。

海境祭司的耳飾是由卑南遺址出土的「人獸形玉玦」所發想的,玉器的形狀為雙人並立,頭上是一匹狀似貓科動物的獸形,獸足即為人形的頭部,由此可見人類成為貓奴的時間久矣。

這本書以雲豹為核心,雖然雲豹的出場次數並不多,但作為海境部落的信仰,我在寫作時也一直思索著,究竟該如何呈現雲豹的姿態。

有趣的是,在這個時代,雲豹就和卑南文化人一樣,都屬於「雖然知道曾經存在,可是已經消失」的事物,但電視偶爾播出一些疑似找到雲豹蹤跡的新聞,就夠大家討論一陣子,有些人會翻開檔案史料,證明臺灣雲豹早已滅絕,甚至有可能從來沒有臺灣雲豹這個物種。

但也有些人,可能跟我一樣,相信在某個山區的樹上仍有雲豹棲息著。

看來就算到了現在,雲豹仍然是信仰。

說回《風暴之子》。

主角瓦利在海上漂流時看見雲豹

主角瓦利在海上漂流時看見雲豹。

這本書並非知識介紹的科普書,當初的目標是期望它能給予這些出土的史前文物一些樂趣與想像,讓卑南遺址不再只是社會課本裡的一篇章節,而是成為一顆激發對臺灣史前時代好奇心的火種。

在創作的過程中,史前博物館給了我相當大的自由度,我和葉長庚大哥也曾經討論過各種企劃的可能性,例如輕小說、歷史推理,還有BL……

咳咳……

總之,最後我選擇了奇幻。之所以選擇奇幻,是因為奇幻是我開始創作的啟蒙,我曾經徜徉在《地海》、《魔戒》、《十二國記》的文字中,並進而想要深入探究其創作的文化背景。

願《風暴之子》也能帶領看這本書的你,回到遠古時期的臺灣。

繪師nofi筆下的臺東海岸線景色,希望呈現出史前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繪師nofi筆下的臺東海岸線景色,希望呈現出史前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本文作者為《風暴之子》作者,曾於2016年獲得角川新人王出版小說《魂草》,並入選文化部中小學優良課外讀物。本篇改寫自《風暴之子》作者後記)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