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2019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接近考古,更認識藝術史

文‧圖/趙啟成

2019年暑假我與其他五位系上同學,一起到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實習研究典藏的工作,雖然只有短短廿天時間,但這段時間接觸了許多只在博物館場域才有機會參與的實務,且南科考古館是以「考古」為主題的博物館,與我所學的藝術史其實關係很密切,都是以「物」為主要研究對象。從事藝術史研究時常需仰賴考古資料的輔助,透過此次實習則使我有機會去了解平時考古資料的形成過程。

博物館的典藏實務

這次實習我多半負責的是接觸文物與資料等典藏實務,得以窺見博物館實際上如何妥善保存文物,以及研究檔案的管理方式。上述工作內容包含巡視庫房櫃架、清點文物及清點考古記錄、製作文物保存相關物件等。

進入館內第一個工作是巡視庫房內的櫃架,要替它們貼上標籤,並檢查每層架上編號是否有誤或缺漏,並且要定時記錄庫房內的溫度和濕度。由於庫房面積十分廣大,而典藏櫃依照編號順序就遍布了整個內部,因此巡視任務來來回回需要走上相當長的距離,架上的編號也必須細心地逐一檢視。這份工作令我體會到正是如此井然有序、系統化的管理方式,博物館才有辦法完善地處理大量的文物,進而透過這些物件達成教育推廣的使命。

良好的庫房管理是典藏的基礎工作

良好的庫房管理是典藏的基礎工作。

文物保存與清點

平時在網路或圖錄本上看到許多重要文物,每當在博物館看到真品總會興起感動的情緒。在這次實習過程,我有幸能親手(戴著乳膠手套)觸碰到文物,將其換裝至無酸袋中,或為文物籃割襯墊、切隔板等,以及替A級文物(文物分級中的最高級別)量身訂做無酸保存盒。上述皆為保護文物的必要配備,都選用無酸材質,即是為了使文物受到良好穩定的保存,使之得以傳予後代。經過不斷反覆地製作這些物件也使我有了意外的收穫,手變得比以前更靈巧。

製作保存盒,手變得更靈巧

製作保存盒,手變得更靈巧。

實習中我有兩天時間去考古工作站清點文物,這需要多人合作,分別要有人負責記錄、檢查清單、拍照等,工作時亦需戴上口罩和手套。我當時負責清點文物編號、數量等,在現場看見許多人骨墓葬,大開眼界!清點完後需要將清點時的紙筆記錄電子化,依照EXCEL格式一一輸入至電腦,每隔幾筆資料就要再與手寫資料核對;若遇到字跡不清的情形時,則需查找清點時拍下的文物編號。

琳瑯滿目的編號與數據,形成後續可再運用的文物資料

琳瑯滿目的編號與數據,形成後續可再運用的文物資料。

這工作讓我經歷了幾天的辦公室體驗,工作每隔一段時間需要休息,打字過程中常可聽到館員討論公務的對話。由於當時南科考古館仍處於試營運階段,每天都要接收許多來自民眾的回饋,館方也必須將這些回饋作為參考。再者,有時會遇到民眾違規的狀況,此時館員需要一同討論該如何處理好產出一個SOP等等。實習期間除了近距離獲得文物的知識外,也能在過程中認識博物館如何經過專業人員的設計,潛移默化、長期提升參觀民眾的內在素養。

博物館的教育活動

除了典藏實務外,我們還參與了設計活動學習單的工作-《博物館的秘室——快來揭開文物的奧秘吧!》。我和其他同學負責想出關於博物館秘室的一些問題、活動名稱,設計對象為親子,希望家長與小孩能在活動中一起合作解答,設計時也需將專業知識轉化為簡易的內容,轉化簡易敘述的同時,也可檢視自己對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若沒有完整、清楚的了解,便無法設計出好題目。

結語

這次在南科考古館的實習,使我有機會從實務中深刻體會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有別於以往過去僅是「參觀民眾」的身分,一旦成為內部的工作人員,可以用不一樣的角度去觀察並理解博物館各種設計的巧思。實習過程中也受到館內許多人的指導與關照,很感謝這段時間大家的照顧!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系學生,2019年南科考古館實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