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植物園文化


撰稿者
尹意智
內容

在圓山文化的晚期,台北盆地出現一個新的文化――植物園文化,舊稱方格印紋陶文化。這個文化最早被發現的是植物園遺址。遺址位於今日台北市南海路及建國中學附近,其他重要遺址有樹林狗蹄山、潭底、淡水鎮油車口遺址等,分佈範圍偏於台北盆地南部大嵙崁流域及桃園沿海。

植物園文化一般特徵,陶器主要為褐色、淺灰色帶灰黃的方格印紋陶及素面陶。主要器形為不帶把手的罐和缽。罐一般口緣較大,口唇微侈,但有些接近直口。器表施以方格印紋,其他裝飾少見;陶器為手製,質粗內含細砂,火侯較低,一般為燒透,鬆軟易碎。在植物園遺址發現顏色較近褐色,硬度稍大;在樹林狗蹄山遺址者顏色較淺,並帶灰黃色調,質地鬆軟。就陶器所供給的線索,應先出現夾砂陶,而後逐漸發展為泥質陶為主的陶器。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帶印紋的陶器比例隨之增加,以此判斷植物園遺址的遺存可能早於狗蹄山遺址。

石器和圓山文化相似,可能有傳承或相互影響的關係。其類型繁多,主要有匙形大鋤(巴圖形石器),匙形石斧、磨製大型石斧、打製大型石斧、有段石錛、石錛、石鑿、石鏃、槍頭及裝飾品等,但卻沒有圓山文化常見的有肩石斧、而有段石錛則有較厚的趨向。植物園文化還有一種特殊的石器―石子器,推測是啄製石器的工具。在植物園遺址經常用中央山脈出產的頁岩及砂岩來製造石器;樹林遺址主要以砂岩為主,但亦常見頁岩製的石錛。可是卻少見圓山文化各遺址常見的安山岩,金關丈夫、國分直一兩位先生認為是圓山文化聚落強大的壓力,使植物園人無法到大屯山麓取得安山岩石材。

這個文化在日治末期就已辨認,尤其出土的器類繁多且多為農具,推測其生活方式較依賴農耕,與圓山文化晚期演進的土地公山類型並存一段時間,年代距今2500 – 1800B.P.。但是圓山文化與植物園文化之間的關係,至今沒有定論。

參考來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台北縣、基隆市、台北市遺址》。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陳得仁(2004)《台北市植物園遺址採集資料整理研究計畫》。台北:台北縣三峽國民中學。
3、黃士強、劉益昌(1980)《重要史蹟勘查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台北:台灣大學人類系,頁61 – 62。
4、資料庫連結:http://twstudy.sinica.edu.tw/twstudy/history/text/point4_6.html。
資料來源
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