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花岡山文化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花崗山文化」的提出主要是建基在花崗山遺址的發掘以及週邊幾個具相似文化性質遺址的討論上,花崗山遺址雖早在1929年時就由日本學者宮本延人等做過調查與試掘,但遺址文化內涵的確立要到1992年因應體育館興建時的搶救發掘而確立。

花崗山文化的內涵在陶器方面主要是夾細砂的罐、缽、豆、瓶、碗等,陶胎因未燒透而成灰黑色,陶器風格在罐及缽上表現特殊,如罐型以雙豎把少帶圈足、折肩,部份在上腹部帶波浪狀或短線狀刺印紋為特徵,另外在陶把上有人、魚、獸等主題的型塑;石器方面則包含砝碼形網墜、磨製石斧、石刀、矛鏃、斧鋤、錛鑿等生業工具,以及玦形耳飾、手環、臂環、各形玉墜、管珠等石質裝飾品。另外還有一些骨角器及鯊魚牙磨製之裝飾品,但數量並不多。   

關於花崗山文化之生業型態,由於在花崗山遺址出現大量的網墜,鹽寮與大坑則有多量之魚骨脊椎出土,目前研究者認為其人群當較偏向海洋資源的運用;陸上資源方面,打獵主要以豬、鹿為主,以及一些小型動物。而由於農用工具亦不少,故推測花崗山文化亦倚重農業生產。   

花崗山文化三處遺址出土的墓葬方式包含了無棺葬、石板棺葬及甕棺葬,其中石板棺的石板組裝與卑南石板棺不同,特別是大坑遺址出土的石板棺較為特殊,其型態為「北板住東板,西板抵住北板,南板抵住西板,東板抵住南板,呈逆時鐘拼排方式」;甕棺為出土較多的墓葬型式,可能為一次葬,且應該是整個甕棺埋入土中的情況。   

在年代方面,從花崗山與鹽寮二個遺址共得到5個碳十四的定年數值,分別為5650±110B.P.、2953±78 B.P.、4605±76 B.P.、2846±82 B.P.、5189±80 B.P.,研究者依層位與堆積情形認為其中二個距今3000年左右的數據較為可靠,加上二件陶片熱釋光定年的數據:1730±140 B.P.、1380±110 B.P.,認為花崗山文化主要年代距今約3000至1500多年前。  

花崗山文化可說是較晚近確定的史前文化,而其可供研究的課題亦多,例如其發現大量玉石材料,可以進一步討論有關玉器製作與傳播的問題、花崗山文化與同在東部地區幾乎同期的卑南文化與巨石文化間的關係、與臺灣周邊區域同有甕棺葬關係的討論、花崗山文化與南島語族的關係等,都是未來可討論研究的方向。 (本文主要參考葉美珍2001:3, 86-110)

參考來源
1、葉美珍 2001 《花崗山文化之研究》。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專刊第六號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