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麒麟文化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麒麟文化」是由宋文薰與連照美共同命名,認為其與另一不同系統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卑南系統的文化」,至少在臺灣東海岸的有一段時期並存流行過(宋文薰1980:133-135)。麒麟文化主要的概念來自於「巨石文化」的研究,但不同於過去日本學者所認定的「巨石文化」,宋文薰在〈臺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1976)一文中提到:   

以目前的資料而言,這一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包括可能平行發展的兩大系統。一為主要分布於海岸山脈東面山麓邊緣的巨石文化,其最大特色是由岩棺、石壁、巨石石柱、單石、石像、有孔石盤等所組成,可能與祭祀有關的整套巨石構築。發掘臺東縣成功鎮麒麟遺址所得的一個碳十四年代:3060±280B.P.,可代表這一文化盛期的年代。該文化完全不見於臺灣其他地區,而在中國南部也未見有類似文化的出現。(引自宋文薰1980:133) 在時間上則認為麒麟文化可向前延伸到5000B.P.與大坌坑文化接軌(李坤修、葉美珍2001:90)。   

在接續的研究中,由於時空背景與出土遺物的相似性,麒麟文化與卑南文化二者的關係為學者主要討論的議題之一,部份學者認為其為同一文化下的不同二個地方相(郭素秋1995;趙金勇1994;黃士強1991;朱正宜1990);另外,則有學者認為二者屬於二個不同的文化範疇(劉益昌2000;葉美珍;1997劉益昌等1993)。不過,近來有學者認為回到「巨石文化」的角度來看,或許麒麟文化僅能做為其中的一個類型,而不能涵蓋「巨石文化」的全部(李坤修、葉美珍2001:25-116)。   

而關於麒麟文化典型遺址的特質包括以下幾點: 1. 至少出現巨石要素中的任一類。 2. 遺址一般選擇較高的海階近山之處,甚至在山頂上。 3. 陶器以紅褐色的素面陶,也就是C/P-I、C/P-II為多,罐、缽、豆、碗為其主要器形,常見有把手,豎把、橫把都有,豎把之上見有捺點紋裝飾。部分遺址出現少量繩紋陶。 4. 石器多打製石鋤,常見一面帶有石皮。錛、鑿、鏃等類器物常見玉或蛇紋岩製品。(劉益昌2000:144-151)

參考來源
1、朱正宜 1990 《臺東縣馬武窟溪口新石器時代遺址之調查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2、宋文薰 1976 〈臺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ぇとのす》6:145-156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在《中國的臺灣》,陳奇祿教授等合著,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3、李坤修、葉美珍纂修 2001 《臺東縣史‧史前篇》。臺東:臺東縣政府
4、郭素秋 1995 《臺東縣馬武窟溪流域史前遺址調查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5、黃士強 1991 〈從東河地區談東岸史前文化及有關問題〉,《田野考古》2(1):1-29
6、葉美珍 1997 〈台東的史前文化〉,《台東文獻》復刊2:14-27
7、趙金勇 1994 《臺東縣長濱鄉長光遺址發掘報告》。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8、劉益昌 2000 《台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9、劉益昌、劉得京、林俊全(劉益昌等1993) 1993 《史前文化》。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