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鳳鼻頭文化


撰稿者
黃健君
內容

鳳鼻頭文化屬鳳鼻頭(中坑門)遺址中重要發現之一。鳳鼻頭遺址屬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位於高雄縣西南方林園鄉境,與高雄市的小港區相臨,其文化內涵包括大坌坑文化層,年代大約在西元前5200年至4400年之間;牛稠子文化鳳鼻頭類型,年代大約在西元前4700年至3500年之間;鳳鼻頭文化年代大約在西元前3500年至2000年之間;蔦松文化清水巖類型約距今2000年至400年之間。該遺址不僅含括不同的文化層,而且面積亦廣,為台灣地區重要的史前遺址之一,目前已列入國定遺址。   

鳯鼻頭文化是鳳鼻頭遺址中較晚期的史前文化,以出現貝塚和紅褐素面夾砂陶為主要的特色,並有彩陶、黑陶和磨光黑陶等。器型有罐形器、杯形器、碗形器等,並有陶紡輪。石器有石斧、石鋤、石錛、石刀、石鏃、網墜、玦和石環等,此外骨器則有骨尖器。   

從考古學者張光直先生(Chang et al.1969:41-52、60-132)對地層及遺物的討論,鳳鼻頭遺址中的鳳鼻頭文化層可以再細分為兩個時期。 一、 早期階段陶器以夾砂灰陶為優勢,地層中見有少量之大型貝類,年代則約距今3400-2900年前; 二、 晚期則以夾砂紅陶佔優勢,貝類不僅數量增加許多,且種屬類別也增加許多,但是在體形上則有小型化的情形;年代則約距今2900-2400年前。   

在整個鳳鼻頭文化期,生業型態上表現出對農業的依賴。聚落型態與前期大致相當,並未有明顯的擴張,但從陶器大量增加的現象推測,這可能反映了人口密度的增加,另在生業型態上增添了新的要素-採集貝類,也當是因應人口增加而增添的另一項食物來源。考古學者劉益昌先生認為若考慮貝塚下尚有一層夾砂紅陶層的話,其年代應可上推至4000-3800B.P.之間;但若考慮此定年類標本出自於石灰岩區的海相生物,則應減數修正,因此合理的年代大致在3500-2000 B.P.之間。

參考來源
1、Chang ef al.(1969),Fengpitou﹐Tapenkeng﹐and the Prehistory of Taiwan.(Yale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in Anthropology﹐73).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2、坪井清足著,張衡譯(2013)〈鳳鼻頭—臺灣南部出土彩陶與黑陶之史前遺址〉,《臺灣風土》第二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3、劉益昌(1994)〈鳳鼻頭遺址範圍與文化〉,《鳳鼻頭遺址範圍研究計畫期末報告》,高雄縣政府。
4、劉益昌、陳玉美(1997),高雄縣史前歷史與遺址,高雄縣文獻叢書系列(3),高雄縣政府。
5、戲說林園:國定古蹟鳳鼻頭遺址http://www.linyuan.gov.tw/a002/a002-1/%C0%B8%BB%A1%AAL%B6%E9.htm。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