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高去尋


撰稿者
彭佳鴻
內容

高去尋先生,河北省安新縣人,字曉梅。生於民國前二年(1909)七月,卒於民國八十年(1991)十月,享年八十二歲。高先生生於安新縣南馮村六吉堂望族,為耕讀世家之子,家中排行第三。其父為前清廪生。自幼聰穎,好游泳,故身體壯健。民國十二年入河北省立第六中學就讀,民國十六年畢業後任小學教師一年。民國十八年入北京大學預科,二年後轉入史學系,特別愛好銅器、金文,故其畢業論文以山西運來之青銅器為材料,撰寫出《李峪出土銅器及其相關之問題》一文,文中糾駁西方認為李峪出土銅器為秦器之謬誤。

民國二十四年秋參加殷虛第十二次發掘,即西北崗第三次發掘,當時由梁思永先生領導其工作。高去尋先生在田野中被稱為「高老九」,其稱號來自於「考古組十兄弟」,所謂的考古組十兄弟是指按照進入考古組殷虛發掘工作的時間而排行的十人,依序為李景聃先生、石璋如先生、李光宇先生、劉燿先生、尹煥章先生、祁延霈先生、胡厚宣先生、王湘先生、高去尋先生、潘愨先生,因先生排行第九,因而稱之。此次發掘為殷虛發掘的最高峰,但由於高先生為新手,所以被派往東區發掘小墓。民國二十五年參加殷虛第十三次和第十四次發掘並發掘大司空村南地,由於此地盜掘頻繁,因此參加每次的夜裡出巡。民國二十六年春參加殷虛第十五次發掘,此次發現許多的重要墓葬,如M331、M333等,此次發掘後,因時局的動盪不安,安陽殷虛發掘工作就此停止。

來臺之後,先生曾任中研院研究員、院士、史語所三組主任、台大考古人類學系教授等職位。也曾至哈佛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於1978年8月至1981年7月間任史語所所長。

民國三十八年高先生參與李濟先生主持之埔里大馬璘遺址發掘,民國四十三年梁思永先生過世,高先生受命整理梁思永先生西北崗報告的未完稿,但由於時間的磨損,許多報告內的資料需要修改、填補,部分圖稿也因時間而褪色,難以辨識;再加上梁先生的報告多是用其自己的草書書寫,因此辨識字也就需要一些時間,所以高先生終其一生的與之奮鬥,最後完成了《侯家莊》一書。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