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埋藏學


撰稿者
謝艾倫
內容

埋藏學一詞是由蘇聯古生物學家葉夫列莫夫(原名?)於1940年代首先提出,它是一門研究生物死亡、破壞、風化、搬運、堆積和掩埋整個過程,及其中可能的變動因素的學科。埋藏學雖然是古生物學的分支,但是如今它已經超越既有的範疇,在考古學(尤其是史前考古的領域)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   

考古學的主要目標,即是從考古遺址發掘出土的遺物當中尋求史前人類所遺留下的訊息,由此了解過去人們的生活情況,包括生活環境、文化行為等等。但是史前人類的遺跡並非靜止地凍結在地底等待考古學家發掘,呈現在學者眼前的,往往是歷經千百年各種因素影響後的結果。埋藏學的目標,就是經由了解骨骸或遺物在時空中可能經歷的變動歷程,以求更精確的解讀它們,了解史前人類的活動,為考古學開闢更廣闊的研究領域。   

考古學界對埋藏學的應用主要起自於60、70年代,美國於70年代以來,對於過去工作過的遺址,又重新進行了埋藏學的觀察和研究,包括遺址類型的劃分和遺址的內部結構等問題,也開始被更細緻地討論,其他成就包括C. K. Brain在南非蒐集當代關於屠宰行為、肉食動物干擾等相關資料,找到一些與遺址中骨骸上的特徵可以對應的要素,並由此解釋南非地區的洞穴遺址中骨骸的累積形態;在東非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中,A. K. Behrensmeyer等人由觀察現生動物遺骸的腐敗過程,了解天氣、肉食動物的啃食與踩踏所造成的特徵;L. R. Binford分別對原始部落的採集和狩獵生活,以及非洲的食肉動物(特別是鬣狗類)聚集骨骼的能力和特點進行的研究;以及D. P.Gifford對原始部落物質文化埋藏的可能性的觀察等等。這些研究都大大豐富了埋藏學的內容。

參考來源
1、尤玉柱 1989 《史前考古埋藏學概論》北京:文物 Harry Nelson, Lynn Kilgore, Robert Jurmain, and Wenda Trevathan.
2、2003.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Anthropology. Wadsworth, a division of Thomson Learning, Inc, Belmont.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