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考古學
地景考古學,是指將考古遺址或遺物放置在一個較為廣闊的脈絡中,利用各種考古學、環境以及歷史方面的資訊,對這些遺址在一個長時間框架中的大區域裡,對於人類行為與其所處環境間的互動關係進行詮釋,因此我們可以說,地景考古學主要是透過與人類活動息息相關的地景,像是山脈、河流等地形,來研究古代人與地理環境之間的關係,它是考古學研究中眾多領域中的一種研究取向或分支。
自古以來,人類會依據自然環境與天然資源的狀態,來選擇最適合他們居住的環境與賴以維生的生業型態,比方說在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平原地區定居或種植作物;或是依照自己希望的居住型態、想要進行的各項活動,來型塑他們所居住的環境,例如為了農耕活動引入水源及開墾土地,造成自然環境的改變。因此地景考古學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強調引進有關古環境史以及各面向區域性的地理知識,作為考古學研究參考的依據,將所要研究的遺址或聚落置於整個大環境的脈絡中,期望對過去人類的各種行為與生活情形有所了解,同時也可以研究過去人群與地理環境間的關係。所以地景考古學的研究取向,認為考古學家在進行研究時,必須對遺址或聚落所在的區域背景有充分的認知,包括了整個區域的沉積過程與變化、土壤性質與組成元素、遺址與考古遺留的形成過程、過去這個區域的地形地貌與氣候狀態,以及所可能擁有的礦脈、岩石、黏土、水源等自然資源,這些資訊有助於研究者重建過去遺址所在地區的環境樣貌。考古學家也能夠從遺址的所在地、以及出土的各種遺物或現象,對於過去的人地關係有所探討,例如遺址中的生態遺留,可以知道有關以前在此區域中可能出現的動植物種類,以及復原古代的氣候環境;分析石器、陶器等人為製造器物的組成成分,與遺址所在地附近的岩石、土壤類型相比較,有助於研究者討論過去人類是就地取材製作器物,或是經由交換、貿易的行為從外地引進等等;或是探討聚落型態的空間分布模式,與其所在地環境的相關性為何。
考古學遺物與現象所提供的資訊,如果可以與整個區域的古環境史、地理脈絡相互連接,可以讓研究者更加了解過去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間的關係,以及他們如何使用天然資源的情形。此外,近年來地景考古學也經常將{1400:地理資訊系統}(GIS)應用在考古學研究上,這項系統的操作可以有助於考古學家對於研究地區的地形地貌有更多的認識與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