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面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標準面是考古學家在進行考古發掘時所訂定的一個參考的高度基準,用來衡量與了解各個出土器物之間的深度或高度差異與相關性。由於考古學的發掘常常採用需要對每一個層位有所控制的人工層位法,而且需要對出土器物或現象的深度作精確的紀錄,所以必須設定一個標準。也許有人會想,要知道深度從地面往下量就知道了,為什麼還要另外訂定呢?這是因為即使是看起來平坦的地面,也會有些微的高低起伏,比方在以10公分為一層的層位中,地表3公分或5公分的落差在紀錄上就有很大的誤差,更何況考古發掘工作並不只是在平地進行,也有可能是在丘陵或山坡上,這個時候地勢變化更大,可能同一個坑的東邊和西邊地表高度就有幾十公分的落差,這種時候如果直接以地表當作基準來測量深度並不恰當,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夠統一一個標準點,然後所有的測量結果都是依據這個基準,如此才能精確的比較各種相互關係。
在實際的考古工作進行中,考古學家會視情況、地形等因素,以標準樁所在的地表往上十到數十公分中選定一點當作所謂的標準點,然後刻劃在標準樁上當作紀錄。通常會再在標準樁的這個高度上綁上水線,以水線的水平延伸當作標準面,用來測量發掘範圍內各個點的標準面(datum)深度。在文字紀錄的時後也必須說明所使用的標準面距離標準樁的地面有幾公分,如此不僅可以有精確的相對深度,也能夠讓閱讀紀錄的人大致了解紀錄中器物的標準面深度和地表深度等資料之間的關係。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