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浮選法


撰稿者
林宜羚
內容

浮選法 (flotation)(考古學基本概念)

簡介:   

浮選法最早被使用在選礦,原理是利用礦物表面的物理化學性質不同來挑選礦物顆粒不同,即礦粒因自身表面的疏水特性或經浮選藥劑作用後獲得的疏水(親氣或油)特性﹐可在液-氣或水-油界面發生聚集,幾乎適用於所有礦石,是應用最廣泛的選礦方式,並且發展出許多獨特的專門技術。

在考古學的應用:   

浮選法應用在考古學上是一種利用水的浮力分離碳化物質與土壤的方法,其原理是基於碳化物質、土壤顆粒和水這三者間的比重差異。將浮選法應用在考古學上最初是由Struart和Alice Struever在KOSTER遺址發展出來的。浮選法的過程包括:將土壤或沉澱物放入一盛水的大桶子中,這時輕的物質(物質密度比水小)會浮在水面上,將這些浮在水面上的物質舀起來放在細網上。更精良的浮選機本身會提供流動的水,可帶動水中的土壤或沉澱物,幫助較輕的物質可以上升到水的表面,而比重較水為重的遺物會下沈,此時又可以靠位於水桶較底部位置的粗的篩網分離遺物與土壤。通常碳化的植物遺留會漂在水面上;細小骨類或較重的物質可以藉由篩網獲得,為了選取不同密度的物質,有時還可以加入化學物質、改變液體密度或使用泡沫浮選的方式來進行。依照不同的需求,考古學家可以改變浮選法所使用的機器與介質,但是仍有兩個方法上的問題需要注意:首先是採樣的問題,如果經費與時間都允許的情況下,寧可多採集一些土壤標本,以免造成誤差或者是遺失了藏在土壤中的重要訊息。另外是,碳化的物質通常有極高的吸水性,因此要經過浮選法之前,土壤必須先經過乾燥處理,否則會影響浮選的效果。

參考來源
1、“flotation”。中國大百科全書。2005年。中國大百科全書智慧藏 2005年12月4日 < http://ntulib4b.lib.ntu.edu.tw:8055/cpedia/Content.asp?ID=39328&Query=3 >
2、Darvill, Timothy 2003[2002] Concise Dictionary of Archaeolog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Bahn, Paul ed. 2001 The Penguin Archaeology Guide. London, England: Penguin.
4、趙志軍 2004 〈植物考古學的田野工作方法:浮選法〉《考古》3:80-87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