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性消耗
所謂硬性消耗是指石器或骨器在人們使用的過程中,由於與硬度較硬之物質相互接觸而造成的器物外表損耗。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環境中,石頭、骨頭、甲殼和果核,都是相當硬而難以處理的物品,要將其打碎或是塑形,都必須使用材質較堅硬的器物並施以相當大的力道。當器物與這些東西相互接觸,都有可能會在與上述物品硬碰硬的接觸瞬間,致使器物留下尖銳痕跡如刮痕,甚或使得器物的一部分破裂崩解。
硬性消耗在很多用來處理較硬物質的器物上都可以看得到,它是一種立即且明顯的損傷,使用當下就有可能會產生。其形成與使用者拿著器物施了多少力量,器物與處理物品之間的硬度大小關係都有關係。舉些日常生活的例子來解釋 ─ 以鋼製的菜刀來切雞肉時,菜刀必然會與雞的骨頭相接觸,使用者用了相當大的力道,當然雞骨頭很容易被切斷,但是菜刀的尖端刃面由於較薄,常常也會因而產生缺角的情形。考古遺物中的石器和骨器由於器物材質硬度較高,人們多使用它們來去處理其他較硬的物品,因此是主要被發現留存有硬性消耗痕的器物。與軟性消耗痕較為微小的現象不同,硬性消耗所形成的痕跡常常是較深、邊緣較為銳利的摩擦痕,或是很明顯在器體上有著不規則之破裂崩解,考古學者往往透過肉眼觀察與手部觸感便可以做出判斷。不過關於硬性消耗痕與人類行為之間的對應關係,研究者仍然必須求助於實驗考古學,進行以石器做各種砍、砸、敲各種行為來歸納出一套系統知識,以便就器物上的硬性消耗來判斷器物的功能。
凹石、石斧、石錘、石鉆等考古遺物,都是明顯有著硬性消耗痕的器物。不過,有些器物一方面因為使用狀況的影響,會同時留存著軟性消耗與硬性消耗的痕跡,例如石鋤,其主要接觸的物質是較軟的土壤,但是在鋤土的過程中,器物也許會敲擊到土中的硬質石塊,造成較明顯的損傷。另外一方面,器物也可能因為具有兩種以上的功能,而同時具有兩種不同類型的使用痕,例如家中的菜刀,我們會用來切蔬菜水果,也會拿來剁豬骨以熬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