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坑
撰稿者
陳珮瑜
內容
灰坑是考古學家所使用的一個專用術語,指的就是古代人類將廢棄的各種物品堆積在窖穴形式的空間中,這些堆積的廢棄物與窖穴空間經過地層的作用,埋藏到地底之後所形成的現象;簡單的說,就等同於現代人們所使用的「垃圾坑」。
不管是今天人類生產的各種不屬於大自然的人造物質,或者古代人用壞的陶器、石器,只要有人生活、使用工具的地方,就會有垃圾的產生。人們如果把垃圾集中在某一個地方,自然會形成垃圾堆,也就是這邊所說的灰坑。由此可知,灰坑應該是一個普遍存在於各個地區、各個文化的現象,因此在各個遺址當中也常常會發現灰坑這種現象。
儘管對生活在當代的人來說,灰坑裡面的東西都是廢棄物,沒有價值,甚至可能又臭又髒亂讓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對考古學家而言,灰坑卻是各種古代遺物聚集的地方,提供了關於過去人類生活、文化等各方面重要的訊息。舉例來說:灰坑中吃剩的魚骨、動物骨頭,考古學家可以用來研究過去的人吃些什麼東西;用壞丟棄的各種陶罐、石器甚至是裝飾品,可以讓我們了解這些人群使用什麼器物,器物風格是什麼;做到一半壞掉了的石器或其他器物,考古學家也可以利用上面留下來的痕跡,了解過去的人使用什麼樣的技術來製作工具。而就灰坑現象本身來說,灰坑在遺址中出現的位置、大小等等,可能也可以讓我們討論社群是如何利用空間、人群的大小、家戶結構的空間配置等相關資訊。對考古學家來說,古代人在灰坑中留下的東西可說是研究不盡的寶藏呢。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