犂舌尾遺址
犂舌尾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三峽鎮嘉添里。可由三峽往白雞的公路進入,公路行經約900公尺處有一大轉彎,在彎道的左側路邊,即為遺址所在,遺址所在處,為當地地名為犁舌尾松柏林山的山坡;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21`23"",北緯25°54`54"",地形為台北盆地西南邊緣的丘陵緩坡,地質屬黃褐色層。
1956年10月盛清沂與林興仁、吳基瑞兩先生在發現鵠尾山遺址後,於當月30日即從鵠尾山遺址附近向南溯河繼續調查,到了犂舌尾這個地方,發現路邊高崖上有一狹小且平坦的山坡,於是前去調查即發現此遺址。當時後發現此遺址地勢為北高南低,北面高處海拔170餘公尺,南邊有臺車道,道下有打鐵坑河與三峽河交匯,往北流向山峽。從打鐵坑河至山麓,斜坡平坦土質肥沃,種植蔬菜和相思樹林,而遺物發現的範圍在斜坡平坦處,南北約100餘公尺,東西約200公尺(盛清1960)。盛清沂等三位此次調查所採集到的遺物為打製石斧、打剝製石鋤及石器殘件5件質地均為砂岩,另有兩縊型網墜3件。除上述外1990年執行「台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亦曾於此做過地表調查,之後於2004年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七期」時,陳得仁先生亦曾對此遺址做過較為詳細的調查,採集到橙皮灰胎夾砂陶、石錛、石片器、石錘、石片、不明器型磨製板岩。
依據多次調查的結果,除了石器難就質地及器型辨識其文化內涵外,所採集到的陶器的質地為橙皮灰胎夾砂陶,這種陶類為典型「圓山文化」的陶器質地,因此,一般可以理解到本遺址的文化歸屬為「圓山文化」,年代約在3200-1800B.P左右,其陶器特徵是多赤褐乃至灰褐含砂粗質地(盛清1960),石器質地則有區域性差別,圓山文化在台北盆地南西側的遺址所出土的遺物中,石器以砂岩為主。在2004年調查當時發現,遺址所在山坡為相思樹林、民宅、菜園、竹林和一座墳墓所覆蓋。
2、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研究計畫報告。
3、郭素秋(2002)〈「植物園文化」探析〉《文與哲》1:273-332。
4、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計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