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蔦松遺址
蔦松遺址位於台南縣永康市蔦松村東側鐵路邊,行政區屬蔦橋里與烏竹里處,為永康火車站東側約400m,台1線與南143交會處西側,南至竹子林聚落北,西至中油公司東側,北至縱貫鐵路沿線;就林朝棨先生1960年的調查,遺址範圍可能延至蔦松車站及高速公路附近。地形上屬台南台地下緣平緩平台,土壤黃褐色砂頁岩沖積土。遺址面積廣大,遺物豐富,文化層厚達一公尺以上,為蔦松文化之命名與典型遺址。年代約距今2000-400年。
1939年2月由金子壽衛男發現,1940年8月17日國分直一等試掘,其根據陶器性質,將蔦松遺址劃為南部史前文化最晚一層的赤色粗面陶器時代。1978年、1979年1-2月及1980年、1985年2月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黃士強教授等再度進行試掘。遺物主要為紅褐色或橙色系素面陶,含細砂或泥質,為手製,少部份有圈點紋、貝印紋、刺點紋、指甲紋等,器形主要為缽與罐,其他部位可見有底部把手、穿孔矮圈足、平板狀與淺盤狀陶蓋,另有少量的磨光灰黑色或橙色細泥陶。此外出土大量的紡輪、網墜、陶珠、陶支腳、陶蓋、鳥頭狀陶器、陶環等。石器方面有石錘、砥石、石環、石珠等。另有尖形、鑿形、或裝飾用的骨角器,獸骨出土很多,在貝塚中保存情況良好,以鹿、豬為多。其他遺物尚有斷面呈新月形的玻璃環,片狀與鐵釘狀鐵器,貝飾等。遺址中並見有貝塚、火塘、木炭等遺跡,石器極少是本遺址的特色。蔦松文化為南部地區最後一層史前文化,其主要遺址有台南縣永康市蔦松、官田鄉烏山頭、高雄縣的湖內、小岡山、覆鼎金。過去在蔦松遺址曾發現到一顆穿孔的人類下顎骨,金關丈夫認為其應為銅鑼的把柄,菲律賓北部的原始民族曾用人的下顎骨做為銅鑼把柄,這與獵頭習俗有關。之後在遺址不同地點與層位發現了人的頭蓋骨、牙齒、肢骨等,分佈零亂,顯示非正式墓葬,推想可能與獵頭風俗有關。
2、黃士強口述;李朵兒筆記 1980 《從蔦松遺址看臺灣史前最後文化》。南瀛文獻,25:1-5。
3、黃士強、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份》。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
4、199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南縣、臺南市》,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