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聖功女中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聖功女中遺址位於台南市聖功女中操場西側、縱貫鐵路357公里指標間;行政隸屬於台南市北區六甲里。遺址地理位置在東經120°12`50",北緯23°1`4",為嘉南平原—台南台地東緣頂部。遺址海拔高度為30-32m,推測遺址分佈面積為長寬50×100m(臧振華等1994)。
遺址為1991年2月黃士強等人在執行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調查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計畫時調查所發現(宋文薰等1992),之後又於1992年再次調查此一遺址。1994年臧振華等人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二年)」,於台南縣市調查時,再次調查此遺址。調查結果顯示,因附近鐵路及聖功女中之修建,使遺址破壞大半,遺址的保存狀況不佳,僅殘存一小部分。其中以聖功女中操場西側外小徑之貝塚,遺物分佈較為密集。以採集之貝殼進行碳十四年代定年的結果顯示,校正後的年代為距今2,139B.P.年(宋文薰等1992)。採集的文化遺留主要有黃橙色夾砂陶,器表有敷泥製作,灰胎可見細砂,以素面為主。由於僅採集到腹片,因此陶器之器形不明;除此之外,另有採集貝殼及獸骨。從碳十四年代結果顯示,聖功女中遺址之年代相當於台灣南部地區大湖文化年代之範疇,推測遺址年代與文化為距今3,000-2,500B.P.左右之大湖文化。唯台閩地區考古普查計畫之調查結果顯示,聖功女中遺址之文化內涵與南部地區其他遺址之大湖文化仍有不同之處,還有待進一步瞭解其文化內涵(臧振華等1994)。
參考來源
1、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2)。《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內政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研究。
2、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等(199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二年):台南縣、台南市》,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2、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等(199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二年):台南縣、台南市》,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