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金門富國墩(復國墩)遺址


撰稿者
尹意智
內容

復國墩遺址是存在於金門島上的重要遺址,位於福建省金門縣金湖鎮溪湖村。1960年代末期國立台灣大學地質學系林朝棨教授於地質調查過程中發現金門復國墩貝塚遺址,並進行小規模發掘;張光直先生在1970年代曾經指出大坌坑文化為東亞三大農業重心之一,以根莖的種植為主,1980年代張光直先生提出中國考古學中之交互作用圈,大坌坑文化代表著中國東南沿海7000-5000年前的史前文化體系,復國墩遺址即為大坌坑文化在中國東南沿海的代表,與台灣的大坌坑文化之間有明顯的互動關係,且可能屬於同一史前文化體系,因此長年來學術界大體接受復國墩遺存即代表著中國東南沿海具大坌坑文化類似的文化體系。   

復國墩遺存的年代,大致在距今5800-8000年前,人群生活形態以採集、魚獵為主,農業證據並不明顯,聚落範圍較小,因此遺留的遺址面積通常不大。復國墩遺址可以歸屬於華南的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復國墩遺址當為目前以福建為中心之亞洲大陸東南沿海區域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復國墩遺址目前所代表的意義有以下二點: 一、復國墩遺址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所具備的考古學證據,可能可以解決台灣史前史上,乃至於大洋洲考古學上的一個重要問題,亦即南島語族起源的問題。 二、復國墩遺存及其較晚階段者,代表著其地點曾在福建沿海經金門、澎湖到台灣南部這一條文化接觸路線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這一條文化接觸路線上,當時除了物品、概念的傳播上,不排除有從福建到金門、澎湖至台灣南部一帶之人的移動、擴散的可能性。

參考來源
1、劉益昌、郭素秋 2005〈金門復國墩遺存在亞洲大陸東南沿海的地位及其意義〉,收錄於陳仲玉、潘建國主編《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考古學研討會》。連江縣:連江縣政府。頁135 – 197。
2、林朝棨 1973〈金門復國墩貝塚遺址〉,《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33/34:36 – 38。
3、張光直 1987〈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的文化起源〉,《南方民族考古》1。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頁1 – 13。 1988〈中國東南海岸考古與南島語族的起源〉,《當代》28:12 – 25。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