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世遺址
富世遺址位於花蓮縣立霧溪河口南岸山坡的河階地上,背依新城山的北向坡,俯望立霧溪、河口及太平洋,視野和地勢甚佳。立霧溪是臺灣東部地區主要河川中由中央山脈發源而直通入海的唯一河川。由於此一地區早年有產金之盛名,也是由臺灣北部進入東部地區必經之地,荷據時期便有派人遠征採金的記錄。當時此地有原住民Taraboang(哆囉滿)居住在立霧溪北岸。約在18世紀後,泰雅族人由南投沿立霧溪流域陸續進入,至今日此地區成為太魯閣族群所群居的地方。
在考古上,昭和11年(1936)11月間,日人山本信義在立霧溪河口左岸地區的砂金礦區發現了金條、金簪、加工具用、陶壺、二百多具人骨。至於近年立霧溪口史前遺址的發現,則有富世遺址(1984)、普洛灣遺址(1986)、及崇德遺址(1932與1990) ,這些遺址的發現更讓立霧溪口的文化內涵更為豐富。
民國73年(1984)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陳仲玉教授接內政部營建署委託,進行「太魯閣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在12月日時發現此一遺址,74年元月進一步勘察,同年5月14日至5月22日進行了九天的試掘工作,有如下的重要發現: 一、 地表廣佈石塊,在單石之下有石板棺墓葬,葬姿採「橫臥側身屈肢」。這些石板棺短寬而深,與卑南文化所見石板棺不同。另從地表單石排列與地表下結構來看,不屬於建築物結構。 二、 出土陶器碎片具有兩個不同文化相,一是與單石同地層的素面細砂紅隊,屬於卑南文化特色;二是上層的方格印文陶,為現在已知噶瑪蘭族與凱達格蘭族的文化特色。
因此富世遺址可能包含了泰雅文化、十三行文化,麒麟文化與卑南文化兩者的混合文化等三個文化層相疊現象。由於富世遺址尚未作過正式的考古挖掘,所知有限,但可以確定的是該遺址對東部地區史前文化的研究佔有相當大的重要性,尚等待進一步的挖掘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