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後村遺址
撰稿者
宋昱潔
內容
莊後村遺址位於大甲平原-后里台地大甲溪河階,莊後村大圳路28號附近,在行政上隸屬於台中縣神岡鄉莊後村,其海拔高度170公尺,面積不詳。經緯度座標為東經120度39分44秒、北緯24度15分50秒。
此遺址為1972年何傳坤先生在濁大計劃進行時發現,1973年由孫寶鋼先生試掘,共挖掘了5個探坑,1989、1995年則分別由劉益昌先生與負責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劃之學者進行調查。
由1995年之調查資料顯示,遺址因採磚廠採土而遭嚴重破壞,已不見任何遺留,可能已毀壞殆盡。從孫寶鋼先生的試掘報告可知,大圳路28號附近農田地表發現有少量遺物如陶片、貝殼等,而遺址之文化層約在地表下70公分,厚約130公分。出土遺物包括橙色夾砂陶,夾細沙,火侯低,硬度約為2度,質地鬆軟,器型以罐型器為主,表面多飾以拍印繩紋。另尚有灰黑色夾砂陶,同樣也夾細沙,火侯低,硬度約為2度,質地鬆軟,器型僅見罐型器,多為素面,腹片內可見手捏痕跡。從陶口殘片與腹片觀察,陶器均為手製,口部是器身做好之後再附加上去。石器方面則有打製斧鋤型器、石片器、凹石等。由遺物判斷,本遺址可能包含牛罵頭文化與營埔文化二文化層,年代則介於距今4500至2000年前,而由素面灰黑陶層(營埔文化)中所出土之木炭測定的年代則為2070±104 B.P.。
參考來源
1、孫寶鋼 1977〈莊後村、龍泉村與山腳遺址試掘報告〉。省立博物館科學年刊22:197 -244。
2、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臺北市:內政部
2、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臺北市:內政部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