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望安鯉魚山遺址


撰稿者
潘怡仲
內容

望安鯉魚山遺址位在澎湖縣望安島,行政隸屬於澎湖縣望安鄉中社村。遺址的地點位在和鯉魚山相鄰近的台地上,北側相鄰近望安島新興建的綠蠵龜保育館,隔海正對將軍澳嶼。其經緯度位置為東經119 °30' 21",北緯23° 22' 12",遺址範圍估計達10萬平方公尺(臧振華、葉美珍2000),是澎湖群島南海範圍內的望安島上目前所知最重要的考古遺址。   

本遺址為臧振華1983年為寫作有關澎湖群島古代人類拓殖史的博士論文時所發現。遺址包含二個文化層,下文化層為澎湖群島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細繩紋陶文化鎖港期遺留。文化遺物以紅褐色夾砂細繩紋陶為特徵,器形以罐形器和缽形器為主。

石器可見澎湖群島常見的玄武岩磨製小型石錛、砝碼型石網墜和磨製石刀;另外,尚出土為數不少以台灣玉為材質製作的玉器,包含玉錛工具和玉飾品。這些台灣玉一般都認為其礦源是來自於花蓮的平林遺址。

上文化層為以紅灰色夾砂素面陶為特徵的赤崁頭期文化遺留,屬於澎湖群島最晚一期的新石器時代遺留。一件貝殼的碳十四年代測定數據為3720±125B.P。此二個文化層的年代據推測分別為距今4700-4300年前以及4200-4000年前(Tsang1992;臧振華、葉美珍2000)。

目前,遺址所在地點由於望安島和將軍澳嶼間跨海大橋工程的興建,遺址地表因重型車輛的輾壓和任意的挖掘破壞,而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

參考來源
1、Tsang Cheng-hwa 1992 The Archaeology of the P'eng-hu Island. Taipei: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2、臧振華、葉美珍 2000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劃(第四期)。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