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國姓埔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國姓埔又名國聖埔,國姓埔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萬里鄉國聖村,位於金山往萬里公路之右側(遺址東北方即國姓漁港),國聖村公車站旁之沙丘,即核二廠與台2號道路之間的砂丘。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39`32"",北緯25°12`18""。為一東北海岸砂丘地形。根據史載此處靠近金包裡社和馬鋉社地區,本地當時的原住民係何族不明。此地也曾在西班牙、荷蘭統治範圍內。鄭成功驅逐荷蘭人時,相傳在此登陸,當時有漢人洪水圖隨鄭成功屯墾於此,及至乾隆中期已有甚多漳州人來此墾植定居(盛清沂1962)。

盛清沂為調查萬里遺址時曾經過此地,1962年4月6日復往調查經國姓港時,見港側有砂丘隆起,即前去察視隨後便發現此遺址。這次的調查採集到陶器、石器標本共51件。陶器有泥質陶(肩折)、粗砂褐色陶、細砂紅褐陶等及在北海岸罕見的兩縊型石網墜。在當時盛先生認為所採集的遺物無法判定此遺址的文化系統。此後1980年黃士強等調查採集到細砂紅褐陶,1992年連照美、1993年黃士強、1997年劉益昌先後調查採集到素面陶片,1996年臧振華等採集到褐色灰胎夾砂陶、兩縊型網墜;2002年郭素秋調查採集到泥質素面陶、石錘。除上述調查外,歷年來分別有宋文薰、黃士強等、劉鵠雄、1990年執行「台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均曾於此做過地表調查。

經過歷次調查,基本上這些資料說明了此遺址的文化相包括了「植物園文化」番社後類型(劉益昌1997)及「十三行文化」(郭素秋2002)等二個不同時期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植物園文化」番社後類型,年代約在2300-1800 B.P左右,此文化係因北海岸地區出現與典型「植物園文化」不同卻有其要素的若干遺址,劉益昌以重新辨認的番社遺址為名,定此類的文化內涵為番社後類型。其陶器以橙色稍含石英砂的泥質陶類、和明褐色含片岩粗砂陶類為主,這兩種陶類都是植物園文化常見的標本(劉益昌1997)。另一個則是「十三行文化」年代約在1800-400 B.P左右,為植物園文化晚期受到外來金屬器製造技術傳入的影響逐漸轉變而成。這時期文化主要特徵是石器數量明顯減少,陶器數量很多,主要為紅褐色夾砂陶,並且有大量鐵製、玻璃及其他材質的器物出土,由於年代較晚,所以其文化內涵更顯得複雜(劉益昌1997)。最近2004年「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 第七期」執行期間,盧瑞櫻調查發現遺址上建有第二核能發電廠,核二廠與台2號道路間原砂丘已因核二與台2號道路之興建將原來的堆積剷除或覆蓋,因此推測本遺址已遭相當程度的破壞。

參考來源
1、盛清沂(1962)〈臺灣省北海岸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3(3):60-152。
2、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3)《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研究計畫報告。
3、劉益昌(1997)《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4、郭素秋(2002)。〈「植物園文化」探析〉《文與哲》1:273-332
5、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計畫報告。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