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功寮遺址
撰稿者
謝艾倫
內容
軍功寮遺址(CKL)位於平林溪與軍功寮溪匯流處的沖積平原,行政上屬南投市軍功里,面積約5000平方公尺。1958年由劉枝萬發現,隔年進行試掘。此後陸續有零星調查。本遺址年代介於3200-1800B.P.之間,屬於營埔文化的營埔類型,所在之處今日由於建築及菜園等而遭破壞(內政部∶0801-CKL-1)。
本遺址為單一文化層,出土遺物有陶器與石器。陶器以顏色頗雜,但接屬於黑陶系統,器形以大口、鼓腹、圜底的罐型最多其餘還有盆型、瓶型、陶鐲及陶蓋等,多素面,少數見平行凹槽紋、羽狀劃紋、波浪劃紋、圈印文,製造手法以托拍法為主,手捏法次之;石器皆是就地取材,可分為磨製鏟型器(其中包括鹿野忠雄所謂的冠頭石斧)、打製斧型器、鋤形器、打製錛型器、鑿型器、打製刀型器、打製矛型器、磨製鏃型器、錘型器、球形器及凹石等類,製造手法包括打剝、片解、磨製、磨鋸、穿孔、錘製等。由這些遺物的出土,可蓋推知當時居民的生業形態應是農耕、狩獵、漁撈兼具。
本遺址的位置介於大馬璘、洞角、營埔等中部重要遺址之間,在劉枝萬(1960∶63)的初步研究中,認為其石器與洞角、大馬璘皆有類緣關係、陶器則應是受營埔影響。
參考來源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南投縣. 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台北。
2、劉枝萬 1960 南投縣軍功寮遺址調查報告. 台灣文獻 11(3另冊)。
2、劉枝萬 1960 南投縣軍功寮遺址調查報告. 台灣文獻 11(3另冊)。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