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集田寮園遺址
田寮園遺址位於南投縣集集鎮西方約四公里,濁水溪中游北岸隘寮低位河階的邊緣。由縱貫鐵路集集支線龍泉站下車,沿田寮巷向西南行約10分中腳程可抵達。(臧振華,1978:517)
1954年首度由劉枝萬、劉斌雄發現,此後石璋如、宋文薰(1956)、黃士強(1977)等陸續進行了相關調查,到了1976年,乃有臧振華在濁大計畫支持下的正式發掘。所出土的遺物,以陶質、石質及玻璃飾物為主。其中陶質標本多為容器,可分為紅褐、灰黑兩大類,兩者之下又分別可細分粗砂、細砂等質地,但以紅褐粗砂陶(70%)及灰黑粗砂陶(20%)為主。此遺址陶器皆為手製,火候甚低,器形簡單而缺乏變化,多屬斂口、鼓腹、圓底的罐形器,幾乎皆屬素面。容器之外有紡輪一件,黑色陶環一件,和一些燒過的陶塊。石質標本種類繁多,按形制分為斧鋤形器、刀形器、球形器、長條形器、錛鑿形器、矛鏃形器、圓盤型器、鎚形器、礪石形器、錐形器、斜刃刮刀形器、墜形器;帶頸形石器、圭形石板、圓形石板等十五個類型,製作方式可分為打製、粗磨、精磨三種,打製石器仍廣泛利用,由使用功能上可窺知農業在當時應佔有相當的比例。玻璃飾物則是三件管珠,質地粗糙,但在內陸河谷地區卻是首次發現。本遺址的碳14年代測定顯示這個遺址是一個年代較晚的新石器晚期遺址,始於公元紀元左右,持續約二、三百年。
根據臧振華的研究,本遺址的文化歸屬並不是早期學者所認定的中部第一黑陶文化,而是中部素面紅陶文化,而且這個素面紅陶文化,只是濁水溪中游地區一個年代較晚的地方性文化,或可歸類於大邱園式素面紅陶文化,並不能構成一個涵蓋台灣中部地區的文化型態。
2、臧振華 1978 〈南投縣集集鎮田寮園史前遺址試掘〉,《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9(4):515-562.
3、黃士強 1977〈濁水溪中游北岸考古調查〉,《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327-348,張光直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七十,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