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北三舍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北三舍遺址位於台南縣新市鄉大洲排水線西岸,南科一號橋西南側,行政隸屬於台南縣新市鄉豐華村。民國八十七年五月,台南科學工業園區在行政服務區內進行取土工程時,出土了相當多的近代漢人的文物遺留,如青花瓷、安平壺、磚、瓦等殘件,此外亦發現有零星的史前黑陶的出土。由於高速鐵路南科段(293.450K-293.560K)路線之興建工程將通過該遺址會造成破壞,因此經各文化相關單位與專家學者會勘協商後,於民國八十八年十二月起至八十九年四月止,針對可能受破壞之遺址範圍進行搶救,面積約為1,378公尺,出土的文化遺跡有灰坑(當時的垃圾坑,以丟棄廢陶器、生態遺留為主)、人骨墓葬、甕棺葬等,以及大量的灰黑陶、石器等文化遺留。墓葬的埋葬方式主要為仰身直肢葬,頭朝北方,墓葬通常皆有陪葬品伴隨出土,陪葬品則以陶缽及陶瓶為主。

碳十四年代測定結果顯示其年代為距今2500-2700年,為大湖文化之烏山頭期(南科考古隊將台南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細分為大湖期及烏山頭期,大湖期稍早,烏山頭期年代較晚)的文化遺留(臧振華等2000、涂勤慧2005)。在史前文化遺留中,以陶器出土的數量最多,其中以泥質黑陶佔絕大多數,亦有夾砂陶。陶器器形有罐、瓶、缽、盆形器等,大部分的陶器皆素面無紋,只有少量的甕棺之唇緣上有劃紋,而一般的罐形器口緣之唇緣上亦見有少量的壓槽,壓槽多以兩個為一組的方式呈現,同樣地在罐口唇緣上有壓槽的表現方式之陶器,亦可見於台南縣官田鄉烏山頭遺址出土之陶器(涂勤慧2005)。

涂勤慧以北三舍遺址出土之陶器作為此區史前陶容器製作技術風格分析之研究對象,認為該遺址出土之陶容器體系,是以夾砂陶及泥質陶兩種不同材質之原料,製作成不同種類之陶容器,其中夾砂陶以製作罐形器為主,而泥質陶以製作缽、瓶、盆形器為主(涂勤慧2005)。

除了陶容器外,其他之陶質遺留有環、網墜以及紡輪等。石器方面則有石斧、石錛、箭頭、石刀、石針、石珠及環等石質遺留。石器主要的材質有片岩、砂岩、玉質等(臧振華等2000)。

參考來源
1. 臧振華等(2000)。《高速鐵路南科段北三舍遺址搶救計畫期終工作報告》,交通部高速鐵路工程局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辦理。
2. 涂勤慧(2005)。《陶容器製作技術風格分析:台南科學園區北三舍遺址研究為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