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牛罵頭遺址
牛罵頭遺址位於大肚台地-山腰緩坡上,詳細位置為臺中縣清水鎮鰲峰山上臺中港特定區市鎮公園內,經緯度為N24∘16'15” E120∘34'22”。先前日治時代興建清水神社時破壞了中心部分,戰後陸軍營區興建水池時又破壞部分,現為縣政府文化局設立「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設法保存及展示其內涵。遺址南北長500公尺,東西寬約300公尺,海拔高度約20~60公尺。
牛罵頭遺址最早為西元1943年國分直一於沿大肚溪沿岸及丘陵西麓調查時發現。戰後,劉斌雄分別於1950、1954及1955年進行三次試掘,判斷該址有繩紋紅陶、黑陶及方格紋灰黑陶三個文化系統。1972~73年張光直主持台灣省濁水大肚兩溪流域自然與文化史科際研究計畫時,何傳坤在此進行五次調查,並有Robert .E. Dewar進行試掘。1980年黃士強、劉益昌執行全省重要蹟勘察計畫調查。1992年宋文薰等執行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時調查(臧振華負責)。1993年黃士強等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亦進行調查。1994年臧振華等執行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再次調查。2001年劉益昌執行牛罵頭遺址資料蒐集研究計畫案下曾進行試掘工作。
本遺址文化堆積可分為四層:由下而上的第一、二層以繩紋紅陶為主,早期並有大坌坑式繩紋陶。器形以罐形器為主,另有少許缽形器及陶環,石器有石鏃、石鑿、石斧、石刀等。第三層為過渡期,繩紋紅陶驟減而黑灰陶顯著增加,器形與前期同,石器有打製石斧。第四層幾無繩紋紅陶,惟有素面紅陶與黑陶,而以黑灰陶為主流,紅陶器型與前期同,但黑陶以缽形器為主,並常見圈點紋裝飾。陶器材質有夾砂及泥質陶,紋飾除繩紋與素面外尚有圈點紋等(尚見圓凸點紋、條紋、方格印紋、櫛紋、籃紋、隆起紋、劃紋等紋飾),製法兼有手製與輪製。石器有磨製斧鋤形器、打製斧鋤形器、磨製錛鑿形器、磨製石刀、磨製矛鏃形器、石斧、石鋤、石錛、石鏃等。
本遺址定年結果約為4500~3500B.P.。較早之研究結果,張光直曾界定它為龍山形成期文化中早期的紅陶文化,與青蓮崗文化有類似處;宋文薰、連照美認為,龍山形成期最早可定為「牛罵頭相」。目前一般認為,此文化農業發達,應為大坌坑文化發展演變而來,而與同時期但屬於南部地區的牛稠子文化應有相當程度往來,也可能與營埔文化有密切關聯。此遺址被視以繩紋紅陶為特點的「牛罵頭文化』之代表性遺址。
2、何傳坤〈臺中縣大肚山臺地及彰化、南投縣境八卦山臺地史前文化調查報告〉,收於張光直編《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pp20~64。台北:中研院史語所。
3、2000 〈認識台灣中部地區史前文化〉,收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簡訊》147期2版。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4、2003 〈從台中公園出土遺物淺談中部牛罵頭文化〉,《失落的史前惠來人-重現科博館特展》進階閱讀資料之二。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5、臧振華、劉益昌、陳仲玉等 199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中縣、臺中市》。內政部委託,中研院史語所執行。
6、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等 1993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
7、劉斌雄 〈臺中縣清水牛罵頭遺址調查報告〉,《台灣文獻》6(4):69~83。 8、劉益昌 1999 《存在的未知-台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