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底寮遺址
撰稿者
宋昱潔
內容
水底寮遺址行政上隸屬於台中縣新社鄉大南村,位於大南村聚落東方之種苗繁殖場(日據時代之蔗苗養成所)西側及苗圃所在,所屬地理區為東勢丘陵-新社河階群中的大南河階,比高約為110-130公尺,經緯度座標為東經120度47分37秒、北緯24度13分52秒,海拔高度介於465至470公尺間,整體面積不詳。
此遺址1925年由日人下澤伊八郎發現,1926年由宮原敦調查報導,1943年、1945年學者國分直一、劉茂源再進行調查研究,1989年與1995年則分別由劉益昌先生與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劃之學者對此遺址做現況評估。
由於1916年以來,種苗繁殖場(日據時代之蔗苗養成所)多次使用機械耕作整地,遺址已遭嚴重破壞,1926年日人宮原敦的調查報告中紀錄遺址文化層厚約100公分,但在1995年的調查中僅見遺物零星分布。由日人宮原敦與國分直一的報導可知出土遺物包括灰黑色夾砂陶、褐色夾砂陶、陶環等陶器,石器方面則有磨製錛鑿形器、兩縊形網墜、磨製石刀、打製斧鋤形器、磨製鏃形器等。從出土遺物判定,遺址所屬文化應為營埔文化,營埔文化遺址主要分布於台灣中部大肚溪和濁水溪中下游一帶的丘陵與河階地上,由於分布範圍廣,各遺址間變異性甚大,但一般皆以灰黑色罐與缽為陶器主要器型,石器種類也相當繁多,包括石鏃、石錛、石刀、石鋤等,文化年代約介於距今3500至2000年之間。
參考來源
1、宮原敦 1926〈台中水底寮の石器時代遺跡〉。人類學雜誌41(4):215-217;41(5):圖版3。
2、國分直一、劉茂源 1950〈水底寮及公荖坪先史遺跡調查〉。台灣公論報8月28日:「台灣風土」110期。
3、國分直一 1959〈台灣先史時代石刀──石庖丁、石鐮および有柄石刀について〉。民族學研究23(4):261-298。
4、劉益昌 1989〈史前遺蹟篇〉。《台中縣誌.卷一土地志》773-849。
5、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 : 內政部。
6、臧振華 1999 《台灣考古》。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國分直一、劉茂源 1950〈水底寮及公荖坪先史遺跡調查〉。台灣公論報8月28日:「台灣風土」110期。
3、國分直一 1959〈台灣先史時代石刀──石庖丁、石鐮および有柄石刀について〉。民族學研究23(4):261-298。
4、劉益昌 1989〈史前遺蹟篇〉。《台中縣誌.卷一土地志》773-849。
5、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李德仁、朱正宜、蔡世中 1995《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硏究計畫(第三期) 》。臺北市 : 內政部。
6、臧振華 1999 《台灣考古》。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