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光復太巴塱(太八塱)遺址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太巴塱遺址位於花蓮縣光復鄉東富村,即為太巴塱阿美族傳說中「阿美族文化發祥地」的區域範圍,早期在考古報告上亦稱為”Sisaksakai”,最早的調查由日人學者佐山融吉所進行,之後宋文薰、連照美、黃士強、劉益昌等多位學者皆陸續至太巴塱遺址進行地表調查,但至今未有正式考古發掘工作的進行。(連照美、宋文薰1982:133)   

遺址區域目前被規劃為一花園,可明顯看到一瞭望台與一紀念碑,上刻有「阿美族祖先文化發祥地遺址紀念碑」(見圖版),另外可看到許多被刻意立於地表的石板,有的石板上還帶有穿孔(見圖版),以及一座因當初花園整地而山土的石板棺墓葬(見圖版),而在一茅草棚架下堆放著大量這裡所發現的史前遺留物(見圖版)。   

在文化性質的類型方面,早期認為是唯一位於縱谷中的麒麟文化遺址,記錄發現有「打製的岩棺,以及各種單石,和石輪等」(黃士強、劉益昌1980:24);但是在最近的調查結果中,認為太巴塱遺址包含有卑南文與靜浦文化水璉類型二種文化性質,時間犇代分別為距今3500~2000年前及距今1500~350年前。(劉益昌等2004:1507-TPL-1)   

在遺留部份,除了與「巨石文化」相關的石柱、單石、石輪外,有石板棺墓葬的出土,還有石槽、打製石斧、石杵、玉環等,陶片遺留方面則主要為夾砂素面陶,但包含有橙色、灰黃色、黃褐色、暗褐色等,可能代表不同文化性質的遺留。(同上引)   

最後,必須說明的是,雖然此地被認為是太巴塱阿美族的發祥地,但是並無法直接連接遺址中史前遺留所代表的文化與現生阿美族人的關係,這部份仍有待考古學以嚴謹的方式進行研究。

參考來源
1、宋文薰、尹建中、黃士強、連照美、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宋文薰等1982) 1982 《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初步評估第一階段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專案研究叢刊(一)
2、連照美、宋文薰 198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
3、黃士強、劉益昌 1980 《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研究計畫報告。
4、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黃士強等1983) 1983 《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中國民族學會專案研究叢刊(二)
5、劉益昌、陳仲玉、陳光祖(劉益昌等2004) 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