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仁里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仁里遺址位於台北縣澳底公路東側,澳底國小南方約500m,仁和宮媽祖廟前方對面小路進入約800m的沙丘平台,石碇溪北岸,南岸為尖山腳村落。行政隸屬於台北縣貢寮鄉仁里村,遺址地理位置在東經121° 55`08"",北緯25°03`11"",海拔高度約為10m(劉益昌等2004)。

此遺址於1962年3月9日為盛清沂所發現,之後又歷經多次的調查,分別是1975年宋文薰、連照美地表調查;1980黃士強、劉益昌調查;1981年陳玉美地表調查;1986年李光周地表調查;1990年連照美等地表調查;1996年劉益昌調查並試掘一2m×2m的探坑;而目前最新的調查資料為2004年劉益昌等執行「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亦曾調查此計畫,並將此遺址評鑑為重要遺址(劉益昌等2004)。根據劉益昌1996年發掘的結果顯示,遺址出土的文化遺留有史前拍印紋陶片,宋、元、明的硬陶及瓷片;除此之外,還出土石錘,鐵渣、鐵器以及煉鐵相關的石塊等文化遺物;生態遺留方面有貝殼及獸骨等。並將文化層中出土的木炭,測定其年代結果顯示為309B.P.及509B.P.(校正年代)。劉益昌從其出土的文化遺留判斷,遺址出土之中國硬陶、瓷器與淡水地區埤島橋遺址出土者相似,故推測此遺址之年代亦相當於十三行文化中期,年代在850-400B.P.之間,而本遺址可能屬這個時期的較晚階段。根據劉益昌的推測,認為當將此遺址之文化屬性分類為十三行文化中期福隆類型,相對於分佈在淡水河北岸一帶的埤島橋類型(分佈於雙溪河口海岸平原的則稱為福隆類型),從碳十四定年結果與遺物的特徵判斷,其年代更可晚至十三行文化晚期之舊社類型(劉益昌1997)。此遺址在2004年的調查中,顯示僅在民宅前的小菜圃內採集到少量陶片,遺址保存狀況不佳,被房舍、道路和耕作等破壞,由於開路等因素,更加速遺址之破壞(劉益昌等2004)。

參考來源
1、盛清沂(1962)。〈台灣省北海岸史前遺址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3(3):60-152。
2、黃士強、劉益昌(1980)。《全省重要史蹟勘察與整修建議--考古遺址與舊社部分》,交通部觀光局委託,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研究。
3、劉益昌(1997)。《台北縣北海岸地區考古遺址調查報告》,台北縣立文化中心。
4、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七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