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下罟大埔遺址


撰稿者
張金勝、涂勤慧
內容

下罟大埔遺址行政隸屬於台北縣八里鄉下罟村,位於八里鄉廖添丁廟西南方約1公里處,可由台15號道路到達,在公路南側的坡地,八里第一公墓東界北側的台地即為遺址所在;其地理位置在東經121°22`44"",北緯25°08`49""。地形上為林口台地與八里平原交界處之緩坡。   

1959年3月下旬,中央研究院石璋如先生與台大考古人類學系學生在挖掘十三行遺址時,盛清沂先生隨同參觀,見南方林口台地邊緣平坦,臨溪流入海處,地形甚佳,遂往調查,即發現此遺址。此遺址地勢西南高東北低,海拔約30公尺,北距台灣海峽不到1公里;東離紅水仙河約0.5公里;西方林口台地斜坡是八里鄉第一公墓;公墓北側約150公尺即遺址中心(盛清沂1960)。這次的調查採集到石質標本5件:有箭鏃、砂岩石槌、砂岩打剝製石鋤、石臼殘1件。另外陶器殘片23件,陶器質地粗糙含砂紅褐色,陶面有條紋及繩紋,但素面無紋者居多。除上述的調查外,後來在1963年劉斌雄、1980年黃士強等、1990年「台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等均曾於本遺址做過地表調查。之後1996年臧振華等調查採集的遺物有:打製石鋤、石錛、石鏃。1998年劉益昌調查採集到打製石斧、石矛、石鏃、石錘、石臼等遺物。2004年「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計畫第七期」執行期間,陳得仁亦曾對此遺址做過較詳細的調查,當時的調查發現除了第一公墓有零星的石片器分布外,公墓東側的菜園則有較密集的陶、石器標本出土,遺址的保存狀況還算不錯,並且採集了不少的遺物,石器類的標本有石鋤、石錛、石鏃、石片器、砥石、石錘、石片等,陶器類的標本有夾砂類和泥質類的繩紋陶罐、大坌坑文化類型的泥質劃紋陶缽等。   

根據以上這些調查所採集到的遺物特徴與材質判斷,本遺址的文化歸屬為晚期大坌坑文化(劉益昌1993)。大坌坑文化為臺灣地區至今所知最早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約在5000-4500B.P左右,此文化陶器通稱粗繩紋陶,其陶器特徵為手製;質地鬆軟,常含砂色呈暗紅或深淺褐(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

參考來源
1、盛清沂(1960)《臺北縣志 卷四 史前志》臺北:臺北縣文獻委員會。
2、黃士強、臧振華、陳仲玉、劉益昌(1993)《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一期研究報告》內政部委託,中國民族學會執行研究計畫報告。
3、臧振華、劉益昌、邱敏勇(1996)〈卷尾賸錄史前考古〉重修臺灣省通志》:21-89,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4、劉益昌、郭素秋、盧瑞櫻、戴瑞春、陳得仁(2004)《台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 第七期》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執行研究計畫報告。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