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足
圈足這個詞並不是單指一件器物,而是指一個陶容器的其中一個部份,以它的名稱來看就是「環成一圈當作陶器的腳(足)」的意思。一個日常生活中用的盤子或碗,轉過來看到底部會有一個圈狀突出的部份,就是所謂的圈足。
圈足的功能也很容易了解,就是讓容器能夠平穩的擺放。無論是碗、盤、花瓶、罐子,底部的形狀都常常做成有一點點弧度的樣子,雖然看起來很漂亮,但這樣的形狀卻讓這些容器很難擺放的平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有時候人類會在陶器上裝置「陶支腳」,而另外一個方法就是用圈足來製造一個和地面接觸的平面,只要適當的加上圈足,陶器就可以平穩而不會東倒西歪了。
在製作上的方法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圈足跟陶器本身可能是一體成形的,也就是在用陶土製作陶器的時候,就把底部的陶土捏出圈足的形狀然後再放進窯裡燒。而另外一種情況,圈足是另外「附加」在陶器上的,也就是另外用一團陶土做成圈足的樣子,再將其壓黏在陶器底部然後一起燒製。在陶器破成碎片的時候,圈足和口緣分別屬於陶器的兩端,而且因為都具有一邊是縮口的部份,因此有時候殘破的圈足和口緣不易區分,這時候就可以觀察上述「壓黏附加在陶器底部」所造成的痕跡來區辨:圈足的另一端會較為扁平,而口緣則沒有這個現象,如此可以分辨兩者的不同。
圈足除了具有「方便陶器放置」的功能,也可以藉由型態來展現不同的文化風貌,例如新石器時代有許多地方的陶器都有「高圈足」(ref.),也就是圈足本身做的很大,甚至接近容器本身的大小,有時候人們也會在上面畫上不同的紋飾圖案(ref.),或者鏤空穿孔(ref.),考古學家有時候可以根據不同特色的圈足和組合而成的器物,來判斷所挖到的陶器是屬於哪一種文化類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