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公遺址的岩棺
撰稿者
葉長庚
內容
岩棺為以單一岩塊雕琢而成的石棺形遺留,目前考古學上認為其於巨石文化之主要遺留項目之一,與石壁、巨石石柱、單石、石像、有孔石盤等組成可能與祭祀有關的整套巨石構築(宋文薰1980:133)。
早期亦有學者認為其可能是屬於王者的墳墓(引自郭素秋1995:1),或有人認為其可能做為儲水槽,或被當地原住民視為求雨石等,然其實際的使用或功能目前仍無一完整的答案。
岩棺用東海岸集塊岩的岩塊雕刻而成,有長方形與圓形兩大類,但以長方形的類型為主。長方形岩棺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直接在岩盤上刻出一個長方形凹槽的類型,另一種是將岩塊雕成一個可移動的長方箱形;它們共同的特徵是棺內均見有與外側貫通的穿孔,而可移動式岩棺側邊常見有近方形突起或帶狀凸條(劉益昌2000:45)。圓形岩棺僅見於花蓮縣的貓公(豐濱)遺址,在臺東尚未發現。
貓公遺址位於花蓮縣豐濱村,亦曾被稱為豐濱遺址,遺址出土目前臺灣唯一一件圓形岩棺,最早在1930年由日人田氏所發現,宮本延人於1931年進行調查,在其〈花蓮港貓公の石臼〉一文提及(劉益昌2004:1508-MK-1-3)。豐濱遺址因近年來台十一線公路之拓寬工程,而委託史前館研究員進行調查與試掘的工作。
最早在《南方土俗》雜誌曾描述該岩棺稱其為圓形石臼,外側有像是把手一樣的四個大型突起。後來日本學者安倍明義提到鄰近阿美族人認為其是石煮法中用來盛放燒熱的石頭之容器。(劉益昌等1993:58)
參考來源
1、宮本延人 1931 〈花蓮港貓公の石臼〉,《南方土俗》1(1):96
2、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在《中國的臺灣》,陳奇祿教授等合著,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3、郭素秋 1995 《臺東縣馬武窟溪流域史前遺址調查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劉益昌 2000 《台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6、劉益昌、劉得京、林俊全(劉益昌等1993) 1993 《史前文化》。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2、宋文薰 1980 〈由考古學看臺灣〉,在《中國的臺灣》,陳奇祿教授等合著,頁93-220。臺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3、郭素秋 1995 《臺東縣馬武窟溪流域史前遺址調查與研究》。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4、劉益昌 2000 《台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5、2004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宜蘭縣、花蓮縣》。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
6、劉益昌、劉得京、林俊全(劉益昌等1993) 1993 《史前文化》。臺東:交通部觀光局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資料來源
文化部台灣大百科全書提供
最終編輯日期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