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360 VR
第一展區

舊石器時代

史前臺灣的人群活動最早可追溯至30,000年前,屬於舊石器時代晚期階段,此時人群藉由敲打石頭製成器具,以狩獵和採集維生,生活情境在考古證據的拼湊之下逐漸清晰,進一步推測他們移動遷徙的軌跡。

臺灣的舊石器時代──不辭千里的追尋與遷徙

距今30,000年前的冰期,因為海水面降低,臺灣海峽成為連接臺灣與亞洲大陸的陸地。原本生活在亞洲大陸的舊石器時代人類,為了追逐獵物陸續遷徙擴散而到達臺灣。

不辭千里的追尋與遷徙
不辭千里的追尋與遷徙

飲食型態

藉由獸骨、魚骨及龜甲等生態遺留的出土,可以推測舊石器時代的飲食來源十分多樣化,當時人們主要透過漁獵、採集來獲取生活資源。

食餘加工工具

食用完的獸、魚骨或貝殼都可加工成為工具,例如骨尖器有局部磨製的痕跡,可能是作為魚叉或釣魚的工具。

不辭千里的追尋與遷徙
骨尖器、魚骨
(鵝鑾鼻第二遺址)

石核器

材料多取自河海邊的礫石,大多以石錘敲打礫石的一側,打製連續銳利的刃面。大小多可以手持掌握,功用可能是作為擊殺獵物、砍伐或處理食材使用。

石核器
打製石器 
(仿製品)
石核器
石核器
(小馬龍洞遺址)

石片器

敲擊礫石而剝離出的石頭碎片,部分會進行加工強化刃面。石片器的單側具有鋒利刃線,有利於切割食材、獸皮或木頭等較軟的物件。

石英質小石器

具有銳利的尖端,是打擊石英等細質石料所製成,推測可在獸皮、木材或骨角上鑽孔。

石英質小石器
石英質尖器
(小馬龍洞遺址)
石英質小石器
石英質小石器
(八仙洞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