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與連結──工藝技術與美學新篇章
距今2,000多年前,高溫工藝的製作技術導入臺灣,東部地區的人群開始使用鐵器,最早進入鐵器時代。當時島外的互動交流熱絡,中國東南沿海族群也帶來了青銅器、玻璃珠和瑪瑙珠等外來物質文化。
新技術的出現,也影響了製陶技法與風格轉變,最特別的是設計出豐富且具象化的紋飾主題,這些文化要素逐漸向全島擴散影響。
青銅刀柄與鑄模
臺灣未產青銅合金使用的錫礦,史前時代也沒有開採的相關紀錄,因此過去一般認為這類器物是由海外傳入。但隨著青銅鈴、青銅刀柄形式的石製模具於舊香蘭遺址、漢本遺址等處出土,推測當時人群已有製作青銅器之技術,而原料應自島外交易而來。
煉鐵工具與技術
藉由煉鐵爐遺跡的發現,可知此時期的人群已掌握鍛造鐵器的高溫工藝。出土的石錘推測是鍛造鐵器的工具,以錘打的方式,將鐵加壓成型。
交流與器形紋飾演變
此時期的陶器也開展出不同的新風貌。以三和文化的陶器紋飾和器形為例,早期以三角形耳把、低矮圈足為主,紋飾有直線刺點紋和重圈紋、籃紋及方格紋兩種系統;中期可見蛇形、人形與狗形等紋飾,蛇形紋飾也可見於石器;晚期轉為抽象圖樣,也可見較具象的人面陶罐。
島外交流與技術採借
本件耳飾器身為球莖體,周邊有三個尖狀突起,頂部通常有缺口呈鉤狀,與東南亞出土的lingling-o十分相似。然而從其材質為產自臺灣的閃玉,呈現出當時臺灣島內外物質文化與工藝技術的交流。
鍛.煉──高溫工藝
臺灣鐵器時代已經可以針對黃金、青銅、鐵與玻璃等材質進行加工,北部的十三行遺址、東部的Blihun漢本和舊香蘭遺址都有代表性的文物和製造用的工具出土。
金屬器的製造並非容易之事,除了新材料的應用外,其共同特徵是必須使用高溫,改變材料的原始狀態才能取得。在製作過程中,還必須仰賴火控溫度的提升與維持。
金飾
中央山脈許多區域蘊藏金礦,所以不少主要河川都有發現砂金的紀錄。但是當時採集到的黃金量體都很微小,必須將碎金熔融成塊才能加工塑形,可能受限於產量因素,考古發現的黃金飾品也主要以金箔狀態呈現。
玻璃製品與技術
考古學者發現出土遺留中,有鐵棒上黏附著玻璃珠,因此推論舊香蘭遺址的史前人群是將玻璃材料加熱熔融後,纏繞在鐵棒上,加工製成玻璃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