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360 VR
第六展區

五百年前的臺灣

進入歷史時期之前的臺灣是什麼樣貌?在這史前時期的最後階段,出土了許多遺留,反映當時的臺灣與外界交流頻繁且熱絡,以及土地上多元族群的樣貌。這些遺留拼圖組成了先民的生活圖像,也構築了臺灣現今多元豐富的風貌。

五百年前 史前時期的最後階段

西元17世紀是臺灣社會的關鍵轉換期。漢、荷蘭和西班牙等外來強勢文化陸續進入臺灣,將這座島嶼捲入世界貿易體系之中,不僅對在地部落、社群產生衝擊,也將臺灣從史前時代帶入歷史時代。

藉由考古遺留及歷史文獻的參照比對,我們得以看見外來人眼中的臺灣部落文化,並思考臺灣早期原住民如何面對與回應所受外來文化之衝擊。

五百年前 史前時期的最後階段
第六展區(五百年前:史前時期的最後階段)

淇武蘭部落的在地製造

淇武蘭遺址出土大量陶罐及陶甑,多具有厚度輕薄、布滿幾何紋飾等特徵,藉由大量風格類似的陶製品推測,可能是維繫族群認同的重要象徵。陶甑是將兩個陶罐相疊製成的器物,相連之處常見1個至多個孔洞,可作為炊煮食物的用具。

東部住民

位於花蓮縣壽豐鄉的水璉遺址出土此件帶有折肩及圈足的陶瓶,與民族誌紀錄中的阿美族祭壺Dewas相似,推測可能也是作為祭祀使用。而在臺東縣長濱鄉的八桑安遺址發掘出土帶有V型金箔、青銅胸飾與大量玻璃珠陪葬品的墓葬,再現了當時擁有金飾者的華麗身影。金箔頁片輕薄且具有紋樣,是縫綴於衣服前胸部位,作為裝飾使用,推測其主人是位具有地位及資源的頭目。

黃金胸飾(八桑安遺址)
黃金胸飾(八桑安遺址)

西南平原的蔦松文化

鳥頭形器是蔦松文化的代表性器物,器體上常見數量不等的穿孔,可能是用來懸吊器物,具有儀式性或裝飾性功能,有學者推測鳥頭形器和西拉雅族的信仰有關,也有人認為可能是類似鈴噹的發聲工具。在遺址中同樣常見的四繫罐,除了器身有四個穿孔陶紐之外,通常還具有四個穿孔的圈足,可以穿繩方便提取。

鳥頭形器(八甲遺址)
鳥頭形器(八甲遺址)

外來的影響

頻繁的交流會造成人群生活習慣的改變,例如淇武蘭遺址中出現了本地製的煙斗,可能是吸煙的習慣傳入後,先民模仿外來煙斗所製成。此時期如硬陶、瓷器、玻璃珠、瑪瑙珠、錢幣等外來物品傳入,在臺灣各地遺址都可以發現,顯示在地社群與海外人群互動頻繁。

瑪瑙珠串飾(八桑安遺址)
瑪瑙珠串飾(八桑安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