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東非最早農作的新證據!

近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揭露了東非考古出土的馴化植物最新跡證。

在此之前,東非的農業起源眾說紛紜,此地區也被認為是早期農業發展重要的區域,甚至是農牧業混合交融的重要節點,但對於考古學研究而言,最重要的實證反而十分缺乏。這項研究成果來自於肯亞維多利亞湖畔Kakapel岩蔭的發掘分析,這個岩蔭遺址最早於1977年由Osaga Odak提出並指出是鐵器時代晚期伴隨陶器組合的壁畫遺址,也因為壁畫而被列為肯亞的國家遺址,並由肯亞國家博物館於2012年開始進行發掘研究。本次新發現的成果則來自於2018年至2020年進行的計畫,專注於植物考古的解析以及層位序列的辨認釐清。

透過過篩及浮選作業,團隊從灰坑和灰燼等土樣分離出了植物種實,並進一步辨識物種和碳定年;從中也發現了為數不少的動物遺骸。由發掘出土的人類、動物和植物遺留定年,此遺址的年代序列可大致分成四階段:包含9,000至3,900年前的第一階段;2,300至1,800年前的第二階段;1,200至300年前的第三階段;以及300年以後至100年前左右的第四階段。

此次新發現主要來自第二階段的地層,浮選發現了豇豆的碳化種子,其定年達到2,215至2,348年前。豇豆最早的證據顯示可能早在3,700年前於西非馴化,並可能在東非有了第二次的馴化。地層中同樣發現來自西非風格陶器,配合豇豆的遺留證據,顯示可能與班圖人擴張的假說符合。馴化作物的進入與在地的畜牧產生交織融合,但出土遺留也顯示森林資源仍延續自第一階段而同等佔據重要角色。

Kakapel岩蔭遺址與其鄰近遺址相對位置,以及作物最初傳播的假設路線(Steven T. Goldstein, Natalie G. Mueller et al., 2024, figure.1)

Kakapel岩蔭遺址與其鄰近遺址相對位置,以及作物最初傳播的假設路線(Steven T. Goldstein, Natalie G. Mueller et al., 2024, figure.1)

此次發現證明了農業社群進入了維多利亞湖流域的時期,而同時馴化牛隻遺骸的考據,也認為是與周遭牧民交換而得。顯示了從第一階段運用森林、稀樹草原的多樣性資源利用,到了馴化作物及牲畜進入,在地生業系統持續轉型與變化。同時人群古DNA研究也揭示人群移動發揮的關鍵作用,使區域間產生互動與重組,形塑多樣社群的生業圖譜,各自群體也依照偏好或環境因素選擇適切的生業模式。Kakapel岩蔭遺址指出了維多利亞湖流域作為西非作物,以及東北非作物和牲畜首次交換與融合的重要據點,並進一步擴散至南非,從而成為理解東非史前生業和轉型的新基礎。


參考資料

Steven T. Goldstein, Natalie G. Mueller, Anneke Janzen, Christine Ogola, Rita Dal Martello, Ricardo Fernandes, Sophia Li, Victor Iminjili, Sara Juengst, Anthony Odera Otwani, Elizabeth A. Sawchuk, Ke Wang, Emmanuel Ndiema and Nicole Boivin, 2024, Early agriculture and crop transitions at Kakapel Rockshelter in the Lake Victoria region of eastern Africa. In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91: 20232747 (https://doi.org/10.1098/rspb.2023.2747) (本文期刊原文)

Archaeologists Uncover Earliest Evidence for Plant Farming in East Africa (2024) in Sci. News

點擊檢視本網站使用鍵盤操作相簿說明:
  • 向上鍵:照片選單顯示
  • 向下鍵:照片選單隱藏
  • 向左鍵:上一張照片
  • 向右鍵:下一張照片
  • ESC鍵:離開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