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古笨港遺址

歷史沿革 雲林縣北港鎮及嘉義縣新港鄉南港村一帶,古時候名叫笨港,是台灣清領時期最重要的港口之一,也是漢人較早開發的地區,曾經繁華一時,有「一府二笨三艋舺」的俗諺。由於北港溪水患嚴重,夏季經常氾濫成災,甚至曾多次改道,沖毀或淹沒部份街市。所以在這個地區,地下埋藏了大量古代笨港的遺物。民國90年底到91年初,雲林縣政府水利局為了杜絕水患,在北港鎮東側土名崩溪缺的地點,修建新的河堤,並挖掘北港溪東岸的沙丘填充,同時迫使北港溪河道向東遷移50公尺。從91年5月開始,每逢大雨溪水暴漲,就會快速沖蝕溪畔的沙洲。水退之後,河灘上遍地都是古文物,引起附近民眾及古董販子的爭相撿拾與私自挖掘。
文化意義 根據發掘的結果看來,崩溪缺地點遺物出現的地區,主要是在北港溪河床東岸,距離台糖鐵橋南、北各250m的範圍內。文化遺物主要包含在黑色粗砂夾雜小礫層中,屬於黏板岩質砂,高程大約在海拔3-4m之間,厚度一般為10-40cm。在遺物包含層以上,是厚達4-5m細砂,可能是近百年內堆積的風成砂丘;遺物包含層以下是灰色的細泥層。在遺物包含層內的古代遺物,似乎是曾被河水翻攪,全部混雜在一起,缺乏人類行為的脈落關係。內容主要包括大量的磚瓦、陶瓷碎片、家用器物如圍棋、小玻璃瓶、煙斗、柱礎、石磨等,但也包含大量銅錢、髮簪、首飾、指環等較珍貴的財物,這些遺物的年代屬於清代晚期,偶而出現少許日治時代的遺物。
時代分期 歷史時代
現況 局部都巿計畫用地、部份農地、部份河川地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