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香蘭考古遺址
歷史沿革 | 舊香蘭遺址的範圍,大致在臺東縣太麻里鄉舊香蘭社區東南方約300公尺,臺9線公路延伸到海岸線,面積約22公頃。 舊香蘭遺址是在民國87年(1998)被發現,可能出現在距今1,980年至2,300年之間。民國92年9月,舊香蘭遺址附近的海岸砂丘因受杜鵑颱風的侵蝕,露出埋在砂丘底部的史前文化層,但這露頭隨時會再被侵蝕而消失。於是,臺東縣政府委託史前館緊急進行「舊香蘭遺址搶救計畫」,由李坤修副研究員進行搶救發掘和研究,到民國94年2月結束。 舊香蘭遺址被視為「卑南文化三和類型」的遺址之一。海岸區的搶救發掘所出土的一些標本,是東部地區的首次發現,也是臺灣地區考古的唯一的發現,例如刻有百步蛇紋的骨角器、斜紋多彩琉璃珠,半熔解的玻璃材料、砂岩製的模具等,可以說是臺灣史前文化與原住民文化之間的重要環節。 |
---|---|
文化意義 | 舊香蘭遺址除了能證明這是一處史前聚落遺址之外,更重要的是她出現三項重要的考古證據:1、在遺址上出土的部分陶器、石器及骨角器上出現百步蛇紋飾,這項具體的證據證明這遺址和原住民文化可能有直接的淵源。2、這遺址文化層內出現隨地散落的琉璃珠及鐵渣,也出現鍛造鐵器的現象及熔解玻璃材料的證據,證明這遺址可能曾經是一個金屬器及琉璃珠的製造場所。3、這遺址出現鑄造金屬器的模具,從模具特徵推斷,所鑄造的器物有青銅鈴、青銅刀柄等,證明這遺址可能也是臺灣史前製造青銅器的工廠。 上述這三項證據,在台灣原住民文化起源的研究上,及台灣史前文化及原住民文化的工藝技術研究上,應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此外青銅器模具的出現,更成為臺灣史前文化與南島文化間交流的一條重要線索。因此舊香蘭遺址是一處不可忽視的重要遺址,如進行評等,應可被列為重要的國家遺址。 |
時代分期 | 鐵器時代 |
現況 | 海岸搶救區:進行考古挖掘,出土物則由史前博物館保管。其餘遺址範圍多數農耕地種植釋迦果,目前以現地保存列冊管理。 非都市計畫區之農牧用地(188、903、904、905地號)非都市計畫區之交通用地(888地號)非都市計畫區之國土保安用地(889、890、891地號) |
資料來源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