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大馬璘考古遺址

歷史沿革 大馬璘考古遺址自明治33年(1900年)鳥居龍藏先生進行埔里社人類學調查時於烏牛欄高丘(即為大馬璘遺址所在台地)發現石器時代遺物,日治時代末期以來,曾進行多次考古發掘。民國38年中央研究院與台灣大學合作發掘,為戰後首次重要發掘,1970年代濁大計畫也曾經小規模發掘,921地震後也經過多次較大規模發掘。歷年發掘資料已經說明遺址範圍廣大,而且出土遺物豐富,並具有多重文化層次堆積。民國97年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委託中央研究院研究員劉益昌君,再度進行指定區域內遺址較為深入之考古發掘研究,發現石器、陶器、石棺等豐富、珍貴的文化遺產。
文化意義 大馬璘考古遺址為日治時期初所發現的遺址,從發現至今,共經歷了9次考古發掘工作,由每一次的調查及考古發掘的資料顯示,大馬璘考古遺址的地下資料是相當豐富而多元的。由於文化內涵具有獨特性且具代表性,因此學界稱為大馬璘文化,本文化發展於距今3600-1000年前的大埔里地區,亦涵蓋了埔里地區水蛙窟、大馬璘及曲冰等重要的考古遺址。 民國81年在內政部與文建會委託的研究計畫中,本考古遺址被考古學者選定為台灣地區重要考古遺址之一,並建議儘速規劃部份地區進行現址保存,指定為古蹟;其餘除建議指定以外的地區,在建築、開發前應先進行發掘研究(宋文薰等1992:76-77),由此,可窺見本遺址之重要性。 從歷年來調查發掘狀況,初步已可確認考古遺址範圍,由於考古遺址範圍內歷年來大量興建公墓、校舍、醫院與民宅等建築物,目前僅殘留大馬璘段989、990、991、992、993、994、995、996、997地號等9筆土地保留較為完整,其面積約佔大馬璘考古遺址整體範圍之20%。南投縣政府文化局98年度委託暨大辦理之考古發掘成果報告書,其建議本次「指定之大馬璘考古遺址所在區域無論於文化發展脈絡及學術研究意義,皆有不可取代之重要性」,範圍內仍保留大馬璘文化之完整地層,其稀有性與重要性不言可喻,且深具現地保存與現地展示、教育的潛能。
時代分期 新石器時代
現況 大馬璘遺址文化園區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