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牛罵頭考古遺址

歷史沿革 本遺址為日本學者國分直一於日治末期1943年發現,但更早於1937年興建清水神社時可能已經露出,神社社主西村昌隆氏收藏有本遺址出土的石器與陶器。1950年代劉斌雄先生曾經進行詳細調查工作,發現本遺址至少包括具有繩紋紋飾的紅陶文化以及黑陶文化,亦即今日所稱的牛罵頭文化、營埔文化二個清晰的文化層,和一個年代可能最晚而以橙褐色方格紋陶器(即為番仔園文化)為代表的文化層。故臺中市清水區牛罵頭遺址是目前中部地區新石器時代中期的文化代表,並以此地名作為本文化類型的命名。牛罵頭文化的年代在距今4500至3400年之間,遺址大多分布於臺中盆地周緣的海岸階地、低位河階及地勢較高地區,到了晚期距今約3700、3800年前,並向河流中游丘陵山地地區分布,遺址更遍及苗栗縣、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等地。 目前指定為台中市市定遺址,且已進一步成立中部第一座以史前文化為主題的「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
文化意義 1.遺址出土之繩紋紅陶期遺留,具期相代表性,為中部繩紋紅陶文化期相命名及代表性遺址。 2.文化層堆積深厚且連續,由繩紋陶文化至灰陶文化皆包括。 3.牛罵頭遺址為多文化層遺址,包含史前時期牛罵頭文化和營埔文化,並發現大坌坑文化及番仔園文化遺物;歷史時期包括牛罵頭社/舊牛罵頭聚落/日治神社時期/國府軍營時期/古蹟/文化園區,這在臺灣地區罕見,若就其擁有四個文化層則可比美國定遺址的圓山遺址和芝山岩遺址。
時代分期 新石器時代
現況 1. 牛罵頭考古遺址目前位於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園區內亦包含臺中市歷史建築之鰲峰山營區及原清水神社遺構。 2. 牛罵頭遺址文化園區保留牛罵頭考古遺址TP3探坑,展示牛罵頭考古遺址界牆、南勢坑考古遺址灰坑剝取物。園區戶外另放置各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如頭家厝遺址界牆、聚興疑似遺址駁坎等。 3. 園區館舍共有8棟,作為教育展示與遺物典藏空間。除了展示牛罵頭考古遺址相關遺物與介紹牛罵頭文化外,亦有恆溫典藏室供存放出土遺物,並於105年更新展場空間,以多媒體方式介紹考古遺址與臺中市史前文化體系。
資料來源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