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南島文化專欄

祈福感恩與前進─記2018年南科考古館試營運啟動之西拉雅祝福儀式

文‧圖╱Mayaw Kilang(馬耀基朗)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以下簡稱南科考古館)自2014年6月開始動工,歷經4年寒暑,業已在2018年12月26日啟動試營運。南科考古館可提供之公共服務空間,分別有四個常設展廳、一個特展廳,另針對博物館文物整理的工作進行展示之博物館秘室,以及戶外的公共藝術區與植栽區。

文化部李次長執杯準備進行儀式

文化部李次長執杯準備進行儀式。

南科考古館試營運主要是為接下來正式營運做準備,希望在試營運期間,針對硬體設施尚須做細部調整之處進行修整,更重要的是在導覽與公共事務等軟體服務,給予充分的運作,讓服務細節更臻於成熟,俾利於2019年10月正式營運時,能提供最完整的博物館服務,讓入館民眾享受更高的品質。

為能給予南科考古館有一個好頭彩,2018年試營運啟動儀式以祈福感恩與前進作為設計主軸,邀請了臺南市吉貝耍西拉雅族祭師與族親、曾參與南科地區考古發掘資深考古員以及鄰近南科考古館之善化區、新市區、安定區區長與里長里民,共同參與啟動活動。西拉雅族祭師以「三向與開向作向」儀式進行祈福,潔淨整棟建築與昭告祖靈,讓南科考古館試營運順利。另外邀請來賓,手持以玻璃纖維為材質仿製的大坌坑文化之鼓腹紋飾陶罐,放入象徵展示櫃的木作方格,代表試營運的開始。

根據西拉雅族段洪坤老師的說明與提供的資料顯示,「三向與開向作向」儀式為西拉雅族傳統召喚祖靈及祈福的儀式,段洪坤老師提出細部說明如下:

三向(san hiang),為西拉雅語,指的是祭拜祖靈、召喚祖靈的儀式。祭拜者手持檳榔(abiki)與祖靈說話、祈願(masusu),然後將檳榔置於祖靈(batlong)瓶前,再以米酒(azalin)滴在檳榔上,代表跟祖靈一起喝酒(talong),然後祭拜者口含一口米酒,噴向祭壇前方、後方,象徵跟現場其他的靈一起分享酒的意義。
西拉雅人稱在公開場合進行的祈福消災儀式為「作向」,神職人員(此次為男性神職人員,部落稱為sikapan-tau )先向祖靈阿立母、阿立祖三向,召告祖靈儀式進行的用意,請祖靈降臨賜福消災,然後以七片甘蔗葉成一把的法器,在水缸裡一邊「唱向」(吟唱祭歌),一邊攪動水,這段儀式稱「開向」。唱向完畢,缸內的水稱為「向水」,sikapan-tau 手持澤蘭(族語Ihing) 或甘蔗葉沾向水,撒向四方及屋子角落,意涵為藉由祖靈賜予的聖水,來進行淨屋祈福。
西拉雅族儀式進行時,神職人員及參與儀式的人員,頭上都必須戴著代表祖靈庇護的花環(halau),一方面裝飾自己,一方面保護自己。花環主體以甘蔗葉或菅葉、茅草編成,上頭插著澤蘭、圓仔花、雞冠花等花材,代表著守護保平安、團圓圓滿之意。用完花圈不能亂棄置,需置於高處不能讓動物、人踩踏到,讓其自然風乾分解,或是以火焚化,因為花環是祖靈賜與的神聖器物,不能玷汙。

南科地區的史前文化層序從早到晚,分別為大坌坑文化、牛稠子文化、大湖文化、蔦松文化、西拉雅文化、明清漢人文化,其中屬於西拉雅文化的考古遺址,亦為文獻上西拉雅族人的舊社,提供歷史與史前文化的連結,足以充分說明西拉雅族人生活在此區的久遠性。

南科考古館典藏有31處考古遺址出土遺物,登錄件數達數百萬件,墓葬則有2400具以上。由於一般觀眾對於墓葬會直接聯想到死亡,文物也多以靜態展示為主,這樣似乎會讓社會大眾感覺考古博物館死氣沉沉,無法讓民眾有感。為了擺脫這樣的刻板印象,南科考古館希望能與在地居民進行更多緊密的結合,特別是在地的西拉雅族人,因此2018年邀請西拉雅族人參與試營運啟動,並以固有儀式為南科考古館祈福。

未來南科考古館也希望能夠持續與鄰近社區與園區廠商合作,生活在這一片土地上,共同編織土地歷史的記憶。當經過千年後,現代的我們也成為考古的對象時,未來的人一樣也會奠基在這一片土地上,不斷連結與擴大這份記憶,讓這土地的故事,繼續傳承下去。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館管理中心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