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考古探索

「台灣史前文化教育推廣創意加值計畫〈1〉:卑南遺址和卑南文化」簡介

文/李德仁‧圖/陳俊斌

一、計畫緣起與背景說明

距今約五千三百年前,花東縱谷一帶已有新石器時代人類生活的痕跡;距今三千五百至二千三百多年前,出現繁盛的卑南文化人的活動。由於位居戰略之地,又依山傍水生態資源豐富,發展出穩定的農漁獵聚落。積極開採鄰近區域的板岩、火山凝灰岩、西瓜石、玉石等豐富礦材,做為建築與裝飾品的原料。製陶技術也相當發達,器形優美變化豐富。與外地交易也日趨熱絡。

大約距今二千年前,此處村莊遭到毀棄。此後的歲月中,風侵水蝕,漸湮沒為廢墟,乃至長埋地底,只遺留豎立地面的石柱群。據日本學者鹿野忠雄描述,直到1920年代,仍可在卑南一帶看見數不清的石柱。曾幾何時,現在在卑南遺址的地表,僅剩下台東車站後方,形單影隻的月形石柱可供憑弔。

卑南遺址所在的土地,曾為荒煙漫草的原野,曾為繁盛的史前村落,曾為原住民逐鹿的平野,之後漢人湧入拓墾田園,鐵路貫穿遺址,隨後遺址公園誕生。這些系統性變遷過程的紀錄,以及卑南遺址的一部份考古成果,目前均收藏於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前館」﹚。

二、計畫目標

本計畫即以文化內涵的長久存續與發揚為目標,結合考古學、民族學與自然史等領域專家,資訊技術專家以及數位多媒體藝術設計與處理專家,共同構思優先建立以史前館館藏與研究成果為標的、以卑南文化為主體之台灣史前文化多媒體素材庫,並發展以電腦遊戲與虛擬民族誌影片為基礎的加值應用。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已為國內內容產業的上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中下游的加值應用則需各領域更多的創意與耕耘。本計畫以寓教於樂為宗旨,首先,以史前館過去二年多累積的典藏數位化成果,透過專業學術領域之內涵分析,整理建立不同主題、時間之多媒體素材庫,做為史前館建立數位博物館與未來加值應用之基礎。另一方面,開發以卑南文化與古環境為背景之電腦遊戲,以及製作3D多媒體虛擬實境影片,讓使用者與觀眾在數位博物館之外,更加深刻地體驗虛擬的歷史情境。此外,透過電腦遊戲與影片的形式,不僅所欲傳達理念更易於接受,同時也利於擴展海外市場,促進文化交流。

三、卑南遺址考古結構和管理研究

卑南遺址結構和管理研究,工作重點包括:完成重要出土物:石板棺,石柱、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內涵分析,資料管理機制建立以及相關影片素材編製。完成重要出土物:石板棺、石柱、石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內容分析作為詮釋資料。另有本館建築基址、考古現場環場模擬,以及石板棺模擬互動遊戲與3D多媒體虛擬實境影片。

四、卑南遺址與當代原住民聚落民族誌研究

卑南遺址與當代原住民聚落民族誌研究,工作重點包括:起源傳說、傳統儀式、生計方式、房屋建築、親族組織等內涵分析,資料管理機制建立以及相關影片素材編製。起源傳說、傳統儀式、生計方式、房屋建築、親族組織等。設計原住民生活型態遊戲〈DVD光碟、網路〉。

五、計畫團隊
本計畫團隊係由史前館、中央研究院計算中心、電影編導專業人士以及器物模具製作廠商共同組成,結合考古人類學與歷史學專業、資訊科技、多媒體資料處理與美術設計、電影藝術以及設備廠商等多重領域專家,共同達成前述目標。

由於本計畫主要成果為卑南文化數位多媒體影片素材庫,以及加值而成的電腦遊戲與影片片段,因此除了珍貴的原始典藏資料以及資訊技術外,編導專業與經驗,對於實際加值應用成果效益與市場價值的評估﹙實際與產業界的合作﹚,更是不可或缺。此部份之專業與創意,由侯孝賢導演電影工作室擔任本計畫顧問,協助前述成果之編製,並從產業界與市場觀點,提供與內容產業整合之規畫建議。

六、預期效益與成果
綜合言之,本計畫的主要執行成果為:以卑南文化為主體之電腦遊戲與虛擬實境的民族誌影片,並加上從資料蒐集、納入多媒體素材庫之程序規範,以及後續加值應用可能性規畫,並將此規畫提供數位典藏計畫與內容產業之參考。本計劃目前已完成3D虛擬實境影片--「永遠的家」,在93年4月計畫結束前,將完成卑南遺址詮釋(Metadata)資料庫、石板棺3D互動遊戲、史前館基地虛擬飛行與卑南族文化闖關互動式遊戲等。

教育推廣創意加值計畫4D動畫劇院場景之一:巫師進行喪禮儀式

教育推廣創意加值計畫4D動畫劇院場景之一:巫師進行喪禮儀式。

﹙筆者為史前館研究典藏組研究助理﹚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