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 • 迴響
2018年我在史前館實習心得:小齒輪,大成長
2018年7月2日我來到了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開始我的實習生活。在實習之前,我對於我的實習工作印象是:我會在一個小工作室裡整理標本,而且會做到外面天暗了都不知道。但是實習開始後,其實並不像我所想像的那樣。
實習報到當天,我抱著緊張的心情來到了史前館。一開始小碧姊告訴我們實習生一句話,那句話就是「臉皮厚一點,有問題就問!」而這句話在這兩個月發揮了很大的作用。我選擇實習的組室為研究典藏組,研究典藏組主要的工作是與文物接觸,像是文物的採集、清理、分類及整理捐贈文物書籍等等,實習生被分配到的工作是文物資料彙整、陶片標本整理和捐贈書籍分類資料編寫。
實習第一週與第二週,我的工作在地下室,將採集清理過的文物作資料編寫,這是一個我從來沒接觸過的領域。面對我這個全白的新手,館內同仁(暱稱舅媽)很有耐心地指導,像是裝著文物的夾鏈袋上以不同顏色奇異筆寫的數字代號,各別代表文物的出土資訊,這個是比較簡單的工作。
更困難的工作則在後面,必須寫出文物的材質和外觀現況,要判斷出這個石器是板岩、變質砂岩還是台灣玉?又是什麼顏色形狀?接著要觀察它的外觀是否完整有無敲擊痕?不完整的話,那是斷裂或者剝落?陶片則是要看它是屬於什麼部位,有的還帶有紋路,必要時還要幫新出現的紋路取個新名字。在判斷文物材質和外觀時,我幾乎是每遇到一個文物都要問一遍舅媽來確認我沒寫錯,而當出現舅媽也無法確認的文物時,這時候地下室就會舉辦「投票大會」, 所有員工一起觀察這個文物,並選出最合理的說法。
期間,我很幸運被派去卑南遺址公園清理出土陶片,這是一個很難能可貴的經驗。清洗的過程不可以過度刷洗,因為這樣會傷及文物,可能會導致留下刷痕或者是刷掉外層的顏色,所以清洗文物就像是幫嬰兒洗澡,要輕輕將沾黏在上面的東西洗掉,洗好後跟原本的袋子一起放在籃子裡曬乾。除了清洗陶片,還有測量陶片的重量和分類陶片,將帶有紋路的陶把挑出來另外裝袋,就這樣,我兩週的地下室實習結束了。
接著我來到二樓工作室,在這裡實習生的工作是學習製作無酸保存盒、更換溫溼度紀錄紙、標本文物盤點和修補陶片。更換溫溼度紀錄紙和盤點文物是每兩個禮拜一次,盤點展場文物會遇到非休館時間,由於身上佩戴館方名牌,當參展遊客過來詢問問題時,必須要用溫柔的語氣準確回答對方,這也是我以為實習不會遇到的狀況,但因為這個經驗,我也學到了面對遊客的方式。
修補陶片不是拼出整個陶罐,所拼的陶片是為了計算這個區域的史前人用的陶罐器型、大小和數量,因此裡面混雜著無數的陶罐碎片,而且是不完整的,所以無法拼出完整的一個陶器。一開始我覺得這就像平常拼圖般應該很簡單,但實際做起來根本就不簡單。首先要將陶片分成夾沙和泥質,再把可以拼在一起的陶片找出來,由於每一片都長得非常像,要經過無數次比對確認才能夠把它們放在一起。
前一個禮拜處在每片充滿曖昧的陶片之間,我過得十分煎熬,不過一個禮拜過後,煎熬沒了,拼陶片的過程心情變得很愉悅。怡君姊和怡如姊教我們如何使用B72黏陶片,學會黏陶片後,我們開始把之前找到的口緣黏在一起、秤重、量內外口徑和口高,再將這些資訊寫在夾鏈袋上後裝袋。
實習的最後一個禮拜則在史前館的張光直紀念圖書室工作,我要幫忙將別人捐贈給史前館的書籍編輯成表格,書籍不只有繁體中文、簡體中文和英文,更有法語書籍。因為我沒學過法語,要從中找出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出版版本和定價簡直是件難事。但是有一個非常簡單的方法就是查詢ISBN碼,ISBN碼就像是書的身分證,可以上專門賣國外書籍的中文網站,輸入它的身分證來查詢該書基本資料,也因為這樣我又學到了一個新的知識。這樣我以後想買書就可以用這種方法來找,但是如果沒有ISBN就只能把書名打出來,或者是用線上翻譯一句一句找出要的資訊。
一開始我以為這兩個月在史前館我只會學到跟陶片相關的知識,但是我學到的遠遠超出了我的想像,不只學到陶片的知識與清洗,還有食器的分辨與描述、保存盒的製作等等,這些都是我以前不知道的知識,能學習到這些真的很開心。
這兩個月在史前館我過得很充實,也過得很開心。很感謝在我實習這兩個月以來帶領我們的館員,都很有耐心聽我們的問題和幫我們解決這些問題。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東大學文化資源與休閒產業學系學生,2018年史前館實習生)
觀看本期其他文章
-
博物館頻道
-
考古探索
-
博物館花絮
-
搶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