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不僅是狩獵好幫手:卑南族的「狗耕田」故事

文‧圖/傅鳳琴

動物是生態環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常因特殊的地理環境而有不同風貌。人也是生態的一部份,與動物的互動關係,是生活中重要的部份。史前館的數位線上展覽「史前動物園」藉由臺灣西南地區各個時期的考古出土遺留,以四個展示主題「動物與環境」、「人與動物」、「消逝的動物」、「動物遺留研究」分別呈現人與動物間彼此環環相扣、相互輝映的關係。

展覽單元其中之一「狩獵好幫手」介紹「臺灣第一狗」,距今約5000-4200年大坌坑文化的南關里遺址發現有4具完整的犬隻骨骸,其中兩具狗遺骸的擺放方向皆朝向南方,與埋葬人體的頭向相同,研究推測狗生前與主人有密切關係,狗可能被視為社群成員。這也是迄今為止,臺灣最早養狗的證據。

南關里遺址出土的狗遺骸
南關里遺址出土的狗遺骸是迄今為止,臺灣最早養狗的證據。

狗一直被視為人類狩獵的好幫手,不僅如此,許多傳說故事中的狗,還會幫人類耕田。學者鐘文伶蒐集臺灣「狗耕田」類型的故事,發現故事多集中於中部的臺中、雲林、彰化等縣市。故事主要敘說兩兄弟分家,哥哥比較奸詐,因而分到大部分的家產;做弟弟的卻只分到一隻牛虱。弟弟的牛虱不小心被雞給吃掉了,主人只好把雞給了弟弟;弟弟帶雞去喝喜酒,結果雞又被一隻狗給吃了,主人只好把狗給了弟弟(或是一開始就分到一隻狗)。這隻狗會幫弟弟耕田,讓弟弟贏得賭注贏得財富;貪心的哥哥向弟弟借狗去耕田,卻將狗打死,弟弟將死去狗兒埋葬,埋葬的地方長出植物,植物又變成財富。故事中,狗死後化身東西給弟弟用就是好的,哥哥一用就遭到懲罰。這類故事主要流傳在閩南和客家族群之間。很特別是位於臺東的卑南族也有「狗耕田」故事,學者鐘文伶(2009)分析故事的情節結構,認為很顯然來自漢族故事的移植。

狗一直被視為人類狩獵的好幫手
狗一直被視為人類狩獵的好幫手。

學者金榮華採集卑南族的「狗耕田」故事,敘述如下:

從前有一個少年,父母都已經去世,他養了一條狗,想讓狗替他耕田,但始終不成功。後來他想出一個方法,先煮了些地瓜,又準備了一個小犁,狗因為餓了,就向前奔去吃地瓜,於是狗拖的犁就耕田。如此反覆多次,村民便向少年借狗,狗被村民牽到田裏後,因為沒有地瓜吃,不肯拖犁耕田,村民便將狗打死。少年傷心的把狗埋在田裏,不久,埋狗處長出一根竹子,竹子掉下的竹葉變成銀錢。村民出於妒忌,便將竹子砍斷。少年撿砍斷的竹子,削成煮小米飯攪拌的竹棍,當天夜晚,老天爺於其夢中指示少年竹棍的奇特功用,少年依其指示,不用米就能煮出米。村民因見少年運氣越來越好,不再對他有破壞行為。

傳說中的狗以「神奇助手」的形象出現,狗被哥哥打死後,不斷轉換成竹子、竹棍等形體,替善良的弟弟帶來好運。這則故事不同於閩南和客家族群之間的故事,故事添加了一些不同的情節,附有臺灣原住民族的色彩,如:兄弟分家變成少年與村民的糾葛,老天爺的托夢,弟弟才知竹棍的神奇。竹棍不用米就能煮出米,是不是讓你想起半粒小米就可煮出一大鍋粥的故事。

卑南族曾建次神父也曾採集過「狗耕田」的故事,命名為「良犬耕田」,記錄故事流傳時間大約是卑南王帶回鄭尚教導族人耕作時期。故事敘說兩兄弟因為哥哥結婚和父母相繼去世而分財產,哥哥把家中唯一的一頭牛帶走,弟弟傷心不已,好心的路人送給他幾隻母雞,但卻被一隻狗咬死,狗主人只好將狗送給弟弟。弟弟利用香噴噴的牛肉讓狗會耕田,路過的商人不相信,打賭輸了一擔子的貨物。

霸道的哥哥一聽說,即要求分享,弟弟不給,不僅搶走弟弟的貨物,還一氣之下打死了狗。傷心的弟弟埋葬了狗。不久,狗的墳前長出竹子,竹葉上的露水一搖掉下來都變成銀子。哥哥又來了,但是哥哥卻搖下一堆糞便,一氣之下又把竹子砍了。弟弟把竹子編成魚簍,到河邊抓了好多魚,賣了很多錢。哥哥又來了,借走魚簍,但是卻都抓到蟲蛇有毒的東西。

在這兩則卑南族的「狗耕田」故事可發現,狗死了以後,傷心的弟弟都會將狗埋葬,死去的狗都會化身來報恩。這與史前生活中,狗是人類的最佳夥伴關係,死後將其埋葬相同。知名兒童文學作家陳景聰和插畫家杜小爾出版《大黑狗耕田》,以淺顯的文字、別具風格的插畫呈現「狗耕田」故事。書中卑南族少年做了一個小犁,再用香噴噴的滷牛肉讓黑狗幫忙犁田。少年與黑狗角色活潑有趣,喜歡繪本的朋友千萬別錯過。

大黑狗耕田以淺顯的文字別具風格的插畫呈現狗耕田故事
《大黑狗耕田》以淺顯的文字、別具風格的插畫呈現「狗耕田」故事。

參考文獻
鐘文伶:〈臺灣「狗耕田」故事析論〉《臺中教育大學學報》2009年23期,頁43-62。
曾建次編譯:《祖靈的腳步》(臺北:晨星出版社,1998年),頁174-177。
金榮華:《卑南族口傳文學選》(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1989年),頁104-105。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秘書室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