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考古探索

長濱忠勇遺址的發掘與新發現(上)

文‧圖/李坤修

一、前言

2018年臺東縣政府文化處委託本館執行臺東縣長濱鄉忠勇遺址及成功鎮白守蓮遺址的範圍及文化內容調查計畫,做為這兩處遺址列冊保護的基礎(詳見李坤修、葉美珍、吳意琳2018)。該計畫在忠勇遺址的調查結果顯示,忠勇聚落內可能是這遺址文化層保存較完整的區域,因此決定在聚落範圍內進行考古試掘來了解遺址保存狀況。

遺憾的是在計畫執行期限內,只能取得三片土地的發掘同意而無法達成釐清遺址保存狀況的使命,但幸好仍從其中一片土地中發現完整的文化層,而能取得進一步詮釋忠勇遺址文化內涵的重要訊息。

二、關於忠勇遺址

忠勇遺址位在臺東縣長濱鄉忠勇村的忠勇聚落周圍,遺物分布範圍從聚落東側及北側梯田向西延伸到聚落西側山坡地上,面積約360,000m²,分布高程介於130m至220m之間。1929年日本學者鹿野忠雄首次調查本遺址,並稱之為加走灣頭遺址,從遺址上發現大量單石與石輪,因此也泛稱為巨石文化遺跡。

戰後臺灣大學宋文薰教授於1956年首次調查這遺址並執行第一次考古發掘,但並未發表試掘結果。1976年宋文薰在日本的刊物上發表《台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一文,把臺灣東海岸發現的巨石文化命名為麒麟文化(宋文薰1976),忠勇遺址因發現大量的巨石遺留而成為麒麟文化的重要遺址之一。

1976年以後國內學者陸續地進行忠勇遺址的調查,其中比較大規模的調查計畫包括1990年執行的「臺灣地區史前考古資料調查研究計畫」(連照美、宋文薰1992)、1998年執行的「臺閩地區遺址普查計畫-臺東縣」(臧振華、葉美珍2000)、1999年執行的「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計畫」(劉益昌、顏廷伃2000)以及2014年至2015年執行的「臺東縣史前文化古物普查計畫─巨石文化」(葉長庚2015)。前述的考古工作都只限於地表調查,並未做進一步的發掘研究,因此都只能根據地表暴露的遺物做遺址範圍推測(見圖1、圖2)及遺物介紹。

1

圖1.忠勇遺址位置圖(引自臧振華、葉美珍2000:1408-CUY-2)。

2

圖2.忠勇遺址位置圖(引自劉益昌、顏廷伃2000:100)。

根據文獻,忠勇遺址以往調查研究發現的遺物,除有肩單石、有槽單石以及石輪之外,亦發現繩紋陶片、素面陶片、獸形陶偶等陶質標本,以及打製石斧(圖版1)、錛鑿形器、矛鏃形器、石刀(圖版2)等石質器物。因此學者推測,忠勇遺址可能包含繩紋陶文化與麒麟文化兩個新石器時代階段文化,但過去缺乏考古發掘研究,以至於一直沒有明確的證據說明其確切的年代及真實的文化內涵。

圖版1

圖版1.忠勇遺址打製石斧。

圖版2

圖版2.忠勇遺址出土帶穿石刀。

目前從忠勇遺址發現的巨石遺物大都已被搬離原始位置而堆置於忠勇社區私人庭院中或田埂上,也有部分被採集當作收藏品或展示品。另外陶、石質標本也大部分因梯田開闢以及聚落民宅興建而大量暴露在地表,種種特徵顯示該遺址已遭受相當嚴重的破壞(未完待續)。

參考資料

宋文薰
1976   〈台灣東海岸の巨石文化〉,《えとのす》6:143-157。

李坤修、葉美珍、吳意琳
2018   《臺東縣重要遺址現況評估及列冊範圍調查研究計畫第1期計畫》,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結案報告(未出版)。

連照美、宋文薰
1992   《臺灣地區史前遺址資料檔(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專刊2;臺東: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

葉長庚
2015   《臺東縣史前文化古物普查計畫-巨石文化》結案報告,臺東縣政府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執行計畫報告。

臧振華、葉美珍
2000   《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東縣》,內政部委託,臺閩地區考古遺址普查研究計畫第四期研究報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合作研究計畫報告。

劉益昌、顏廷伃
2000   《臺東縣史前遺址內涵及範圍研究---海岸山脈東側與綠島》;臺東縣政府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報告。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遺址發展組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