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博物館頻道

體驗考古發掘之樂─「摩登史前人出遊季」考古現場大剖析教具箱

文‧圖/陳芊卉

科技部南部科學工業園區管理局為推廣考古教育,委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館辦理40場校園巡迴活動,本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無法到博物館或相關藝文單位的學生,能夠有機會享受博物館的教育資源。

本活動參考了國內外教具箱使用的案例,規劃四款木製教具箱:「土的魔術師」、「考古現場大剖析」、「史前廚房」及「人骨拼圖」,以具啟發性且活潑的方式認識史前文化,每套教具箱均內含實體道具、圖卡、學習單及指導手冊,並輔以史前人生活環境及現代考古發掘工作場景的示意圖,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猶如身歷其境而能深入了解並體驗史前人的生活樣貌,以及考古學家發掘工作的流程。本文就特別針對「考古現場大剖析」的教具箱規劃與教學內容來說明。

「考古現場大剖析」教具箱設計目的

南科園區歷經考古學家十幾年考古發掘與研究,才揭開深藏地底下豐富的史前文化。早在5,000年前,史前人類就居住在此地,且時間軸跨越六大文化期。除了從事考古的專業人員外,平常一般人接觸考古活動的機會微乎其微,因此藉由「考古現場大剖析」教具箱的設計,帶給國小孩童體驗考古的機會。

教學人員運用教具箱的教具及圖卡,帶領學生透過觀察、觸摸、動手做與互動等方式進行教學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如何進行考古發掘,認識考古發掘的工作流程,也希望刺激學生洞悉事物的思考能力,帶領學生分析和了解先民的活動,並從中了解遺址發掘的過程。教具箱的規劃除了希望能促進孩童對考古專業人員的職業特色有所了解,也希冀藉由教具的使用,培養孩童對史前文化的認識及好奇心,進而尊重並包容不同的文化內涵同時,也深耕校園中的考古推廣教育。

本教具箱在外觀上設計成行李箱,底部設有輪子方便推拉,有上、下及側邊三部分,上層放置砂土以便埋入文物道具,提供學生發掘使用;下層則是收納文物模型道具與發掘工具;側邊則是收納相關圖卡、說明牌、學習單與使用手冊。

image001

考古現場大剖析教具箱外觀。

image002

教具箱結構。

image003

發掘工具。

image004

文物模型道具。

活動開始─進入田野發掘流程

每個場次的活動時間設定為40分鐘,一開始安排約5分鐘自我介紹,讓學生與教學人員彼此認識、拉近距離,也在短時間了解學生的習性與班級風格,並簡要概述整個活動,介紹何謂「考古發掘」,過程中亦帶入南科園區地理環境的改變及六大文化層的介紹。藉由考古發掘的過程,讓學生體驗考古學家的工作,也認識南科園區的史前生活與環境。

image005

教學人員於講台前自我介紹。

image006

學校老師協助活動進行。

「田野發掘流程」為本活動的核心,規劃30分鐘發掘時間,教導學生考古田野發掘有哪些流程、使用哪些工具,將發掘出來的文物核對文物說明牌,引導學生觀察發掘出來的文物,並探索南科園區每一個文化期的特色。本活動設計田野發掘紀錄表作為學習單使用,目的是讓學生能邊發掘邊學習發掘現場的記錄行為,將觀察到的事物,依序紀錄於表中,也作為本活動效益之依據。

image007

教具箱發掘開始。

image008

教學輔助說明牌。

image009

體驗文物出土清潔。

image010

找尋深埋在土裡的文物。

image011

體驗文物出土清潔。

image012

將出土文物帶回座位記錄。

image013

講解各文化期的文物特徵。

image014

問題搶答。

學習分享與回饋

本次活動使用的學習單為導引式學習單,使用時機是在活動過程中進行,每份學習單皆明確提出學習項目及重點。活動過程中由本館工作人員引導,學生依步驟填寫學習單。另外,也在學習單設計「考古學家有什麼特質」的項目,此感想回饋的安排,不但可了解學生在考古教育活動的情意目標是否達成,更可藉以了解教具箱之使用是否適合學生的需求,讓學生對活動的內容、場域、型態或與其他同學互動情形等,加以分析、說明,以增加學生的思考能力。

image015

討論與問答。

image016

分享時間。

執行感想

從博物館提著一卡皮箱出走至學校,面對學生族群的特質,彈性調整教學內容。推動考古教育需要無限創意,考古議題對於一般大眾而言較為陌生,因此在教具箱設計及內容上,尚需多加思考,運用容易理解的演示手法,引發學生學習興趣。

另外,活動過程是融合知識、趣味以及探索的體驗活動,因此需要恰當掌控教具箱使用時間,才不會讓學生失去注意力。未來若能搭配學校活動,開發利於教師租借的方案,促進學校與博物館間的共識和良好的交流;讓博物館教育與學校教育互補,讓史前文化資產的相關知識更普及化,到校教學便能有更好的開發與運用,同步提升學生對於南科史前文化資產的認識與重視。

image017

開心團體合照。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南科館管理中心計畫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