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話題 • 話語

傳承古法製作的青草手工酒麴

文‧圖/邱瓊儀

植物是生命的源頭,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民族植物尤其是瞭解文化的重要指標,不僅代表文化的表徵,更是許多傳說故事的所在。臺灣由於生態的多樣性,因此涵養出多元的族群文化,也因著文化的多樣性,使得多元生態得以永續保存與發展。

長年在這塊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利用自然資源發展出獨特的植物文化,不僅造就獨特的生活經驗,族群也形成獨有的文化智慧與內涵,滿足生存的基本需求,形塑出特有的飲食文化,蘊含特有的族群文化意義。翻閱書籍或查詢網路資料可知,原住民各族群都有釀酒的文化跟技術,所用的材料也各不相同,糯米、小米、紅藜、高梁、蕃薯等都被用來釀酒,但現在部落裡會釀酒的人已逐漸式微,尤其會以古法製作酒麴的更是少數。

2017年6月,我在臉書上偶然看到臺東縣關山鎮電光里潘寶瑩里長的貼文:

什麼記憶讓人深刻?什麼味道讓人想念?什麼時空讓人不自覺陷入?
記得小時候,在特殊的節日,家裡會出現不一樣的吃食,空氣中瀰漫淡淡發酵香,嘴裡嚐到甜中帶酸的味道,加上一顆圓潤飽滿的蛋包在酒釀湯裡,暖了胃更滿足了心。
一直到長大後,認識了電光阿美族的文史工作者張萬生耆老,才知道原來酒麴是可以自己製作的,用天然的植物發酵自己養菌,製作出的酒麴所釀的酒釀,散發出來自大自然中的天然香氣。
我們不希望這樣的傳統技藝失傳,特別邀請耆老分享畢生所學,話說師父領進門,能不能成為酒麴師父,可要看自己造化囉~
幫有興趣學習傳統食藝的大家爭取難得的機會。

宣傳上寫著:

《電光天然酒麴課程》開課囉~

好不容易邀請電光耆老(張萬生議員)開課,從藥草的認識到酒麴的製作,每一步都是文化技藝的傳承,歡迎您一同來學習!

愛亂做食物的我,望著冰箱裡從南門市場買來的酒麴,腦袋裡思索著這個傳統酒麴課程,不僅可以學習傳統的釀酒文化,還可以做出酒麴、酒釀甚至是做出糯米酒,豈不是太有趣了,怎麼可以錯過!二話不說當然要找管道趕快報名,雖不知自己是否有天分做得成酒麴,但學就對了,不做怎麼知道呢?

臉書上「臺東縣關山鎮電光社區」的粉絲專頁這麼介紹自己的社區:「臺東縣關山鎮電光社區(Kaadaadaan)位於臺東縣關山鎮東側約4公里花東山脈下卑南溪畔,社區總人口數約有七百多人,阿美族佔七成,另有客家人、閩南人等。部落內以務農為主,稻米為主要產業,另有種植梅子、高接梨、甜橙、咖啡及金線蓮等農作物,是一個自然景觀豐富、優美的完整聚落,孕含豐富的阿美族原民文化特色及農業生態景觀產業氣息。」這是一處以農業為主的部落,想必流傳著重要的民族植物知識。

圖片說明文字

這是圖片說明文字

傳統古法 手工製麴 文化傳承

2017年7月6日這天,按著FB那端傳來的集合地點,迫不及待帶著竹篩及臉盆,開著車子往電光部落奔去。現場有耆老張萬生議員、人稱寶媽的電光里長潘寶瑩、日出禾作小老闆娘薰平還有報名參加的學員,訝異的是人數不少,還有遠從屏東驅車前來的部落夥伴,原來有興趣的人這麼多呢!

課程首先由寶媽介紹課程源由,接著由張議員帶領大家認識古法製作酒麴所需要使用的植物,完整的課程其實應該包含到野地去認識與採集需要的植物。但因為這次課程時間較短,而且有些植物不易尋得,所以簡化成半天課程。這樣的課程設計除了可以喚起文化的記憶,也可以透過學員的參與分享來傳承。

張議員為了讓大家可以就近認識這些植物,特別在家旁空地進行復育,雖然仍有缺漏,但已讓大家不虛此行。張議員從部落耆老傳承來的酒麴製作,運用了大自然中的10種植物,包含了大葉田香草(Talawi)、雞母珠(Karatum)、艾納香(Fangly)、山素英(Ka^atayay/Kafu’I say)、小黃菊(Patapang)、過山香(Karomaca)、山澤蘭(Palifan)、紅九層塔(Takura)、艾草(Kapoiyongay)、大風草(Amalah)等,但有些植物現在慢慢的不容易找到,所以他說製作酒釀用的酒麴,只要有至少4種基本植物就可以:但若是要釀酒,就必須要有9到10種藥草才能做出釀酒用的酒麴。

參加課程這天,很幸運採集到9種原生植物,張議員緩緩講解製作的過程與比例。通常以30公升的水,加入每種草藥500g,經過慢火4小時以上燉煮,煮出淡雅清香的青草水,品嚐其味道應該為微甜,且入喉後會回甘,等冷卻後即可使用。

圖片說明文字

這是圖片說明文字

圖片說明文字

這是圖片說明文字

圖片說明文字

這是圖片說明文字

有了好的發酵液(青草水)之後,當然還要搭配電光特有的有機日曬米。電光部落長期推動友善耕作發展無毒農業,當地種植的有機日曬米,在食安疑慮重重的現代更顯得珍貴。將1公斤白米泡水軟化,瀝乾後,手工以石杵搗杵研磨成粉,緩緩加入600cc青草水,仔細搓揉成團,再搓成一顆顆米糰,依序整齊排列在竹篩上,上面要均勻灑上酒麴粉,蓋上毛毯後在陰涼的地方靜置養麴。

5

電光有機日曬米泡水。

6

手工石杵研磨成米粉。

7

製麴用的菌種(酒麴球)。

8

加入青草水仔細搓揉成米糰。

9

排列整齊的小米糰、均勻灑上菌種(酒麴球研磨成細粉)。

10

蓋上毛毯靜置3日。

三天後,依照耆老交代的事項觀察發黴情況,很幸運地每顆小球米糰表面都長出漂亮的白色菌絲(如未完成再繼續覆蓋),趕緊將照片傳給寶媽確認,獲得了許可,酒麴寶寶們便可以開始到室外曬太陽做日光浴了。

11

成功長出毛絨絨的菌絲,酒麴製作完成!

曝曬時間為每天早上至中午半日,之後收回室內,如此重複曝曬15天,黏在竹篩上的小米糰乾燥後即會自行脫落。做好的酒麹即可裝入夾鍊袋內放在冰箱冷凍保存,準備日後用來做酒釀跟糯米酒。

依據研究,阿美族長輩流傳下來的傳統製酒方法,包含了咀嚼法、餿飯法以及麴造法等三種。目前奇美、港口、電光部落釀酒用的是麴造法,比較三部落用來做麴時從藥草取得汁液的方法,則各有不同。

港口部落將藥草搗出汁液,濾布濾汁再混合米粉;奇美部落將藥草剁細搗碎直接與米粉混合;電光部落則將藥草燉煮成汁液再和入米粉。三個部落使用的藥草種類也不太一樣,但不謀而合的是都有大葉田香與九層塔,其他則依照地域生長的植物而有所不同,例如奇美部落會使用竹葉與橘子皮增加辣味、毛柿葉、鳳梨皮、刺蔥增加酒香;港口部落加入荖葉、薄荷、檸檬等。

對於阿美族人而言,酒代表的是對天地的敬意與感恩,只有在祭典等重要場合才會釀酒、喝酒。而且依據長輩交代,釀酒有很多忌諱,例如釀酒當天或前一天不能行房、家裡不能有酸的東西、不能說有關釀酒不吉利的話、更不能在情緒不好的情形下釀酒。

經由這次傳統古法製作酒麴的課程學習經驗,讓自己對於民族植物有更不一樣的認識,也開始思索著該如何更認真去學習大自然帶給我們的恩惠,如何讓這些蘊含特有的族群文化意義與智慧內涵的知識,得以繼續保存與傳承。

(本文作者為史前館展示教育組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