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至主要內容區
Mobile Menu Button 全文檢索

回想 • 迴響

2023年我在南科考古館實習心得:解答、學習、磨練

文‧圖提供/古晉瑜

在博物館實習是個全新的體驗,從最初以遊客身分至南科考古館觀展,到參與館內舉辦的教育推廣活動,直至因校內專業實習課程申請到館內實習。每個階段都帶給人不同的感受,特別是為期兩個月的實習。

解答—庫房面貌

庫房一直是我好奇的地方,想知道南科地區數不勝數的文物待在什麼樣子的空間。在博物館的幕後,文物被妥善保存在恆溫恆濕的白色場域內,一排排的架子上,每個物件有自己的櫃架號、原始標本編號、籃號或盒號。當文物準備提借或歸庫時,會根據這些資訊去處理。每週也需要定期巡視庫房,記錄環境溫濕度,並拍照紀錄蟲盒的狀況,以監測空間的溫濕度、檢查是否會出現對文物構成危害的要素,來確保文物處在安全、穩定的環境。忘不了的是開蟲蟲盲盒時突然近距離看見新鮮壁虎的驚嚇,還有與兩千五百多位先民初次見面的驚喜。

學習—整飭工作

進博物館實習前,最期待的就是不再透過玻璃窗觀察文物,可以合法且合理觸碰考古標本,感受器表上紋理與質感。而實習期間最常接觸的兩項整飭工作:更換文物原袋與製作無酸保存盒,滿足了這項心願。

由於裝有考古出土或地表採集文物的原始夾鏈袋通常沾有泥土或塵灰,所以需要文物除塵後換袋保存,再為其製作無酸盒。動物骨頭則因發霉或需要防患未然等因素除霉換袋。整飭過程中認識了安平壺、糖漏、鹿角、野豬獠牙等從未見過的物件,也感謝實習期間指導員為我們補充資訊與解惑。然而,最令人感動的是於吸塵時發現一件印有手印的紅磚,將戴著手套的右手放入凹痕,彷彿跨越了時空與先民擊掌。

幫瓷器吸塵、換袋

幫瓷器吸塵、換袋。

具有手印的紅磚

具有手印的紅磚。

另外,對於A級的文物,博物館會使用無酸材來製作專屬的保存盒,以避免酸性物質讓文物受到傷害。製作無酸盒是件比想像中更具挑戰且耗時的工作,例如替下顎人骨製作側拉式一體成形的保存盒。這需要事先設定好盒子的尺寸、思考物件要如何安置於盒內,並且還需顧慮到日後館員提取的便利性,才能展開畫線、切割等步驟。

更加費神的是確保紙材方正不歪斜以及計算出的數字準確,因為盒子是一體成形的形制,如有疏漏或差錯就需重新製作。保持謹慎的態度至關重要且必不可少,才能將一片輕薄的無酸紙板變為可以側開、抽拉的盒子,收穫了極大的成就感,也深刻體會典藏人員對待文物的專業、嚴謹與細膩。

我們身處秘室幫下顎人骨製作無酸盒

我們身處秘室幫下顎人骨製作無酸盒。

磨練—培養耐心

博物館的工作需要長時間的重複實踐,並且聚精會神、全然投入。除了在館員們身上學到審慎對待文物的態度,磨練耐性也是實習中重要的課題。

挑揀洗土中的文物是其中一項學習。這項任務是在蔦松文化灰坑的洗土中辨識並挑選出不同種類的物件,如區分出陶片、貝殼、骨頭、碳化木炭與碳化種子等類別。其中,碳化種子的比例極少,且常與細小的碳化木炭搞混,雖然搜尋過程需要耐心,但成功找出碳化種子的快樂是不可言喻的。甚至到了午餐時間還會盯著便當盒裡的紫米飯聯想到碳化稻米,也因為逐漸熟悉各類文物的辨認特點,會在吃飯時觀察起雞腿骨頭上的孔洞。

與實習夥伴一起挑揀洗土

與實習夥伴一起挑揀洗土。

除了典藏相關的工作,最為難忘的回憶是支援教育推廣活動的前置作業,特別是清洗血桐葉與月桃葉的時光。館內舉辦「與土地共舞市集」落實減碳環保,鼓勵觀眾使用自然植物來製作容器盛裝食物,血桐與月桃葉也就成了活動前朝夕相處的好夥伴。

那幾天在考古館北棟卸貨平台外,坐在方格籃上的實習生奮力清洗每片葉子,我們總是立志要在下班前洗完,不過都失敗了。或許久坐的痠痛與重複的動作會感受到內心襲來的煩躁感,不過清洗過程關注每個當下,從坐到變成菠蘿麵包的屁股、館員投送的加油打氣與物理支援(食物)、雨過天晴的彩虹到實習夥伴響亮的歌聲,這些都令人感到有趣,也因此相識了新的植物。

我們也藉由指導員的說明,了解血桐名稱的來源、幼年與成年葉片的差異、血桐與野桐兩者的差異,這些都是新鮮卻又難以忘懷的體驗,也在這過程學會了轉換自己的心態。

清洗血桐葉

清洗血桐葉。

在市集親自製作自然食器來使用

在市集親自製作自然食器來使用。

結語

感謝南科考古館給予本次實習的機會,讓這兩個月的日子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在融洽的工作氛圍裡逐漸知悉博物館典藏的實務作業流程與博物館營運的不容易。實習期間也謝謝每位指導員與館員不吝嗇解疑釋惑,還特別關心、照顧我們,期望實習的落幕並非句點,還能在未來延續回憶、充實新知。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學生,2023年南科考古館實習生)